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084005
不同归因训练模式对高一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干预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胡义秋 詹林
第1页

    参见附件(1927KB,3页)。

    胡义秋 詹林 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归因训练模式对高一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为提高高一学生学习自信心提供依据。方法以学生自我归因和教师归因2种归因训练模式分别对某普通高中69名和64名高一学生进行为期5个月的归因训练,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结果学生自我归因组和教师归因组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状况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后的自我效能感、语文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归因训练组学生具体学科(语文)的自我效能感较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学生学业成绩在归因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归因训练模式对高一学生的归因状况和自我效能感影响不同;归因训练并不直接导致高一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 干预性研究 教学 学生

    【基金】200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6ZC22)

    【分类号】B842.1

    因果关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性关系。所谓归因,是指原因的归属,即对事件结果寻找原因的过程[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换句话说,是人对自己某一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对某一事件的归因影响其后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归因训练模式对高一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为提高高一学生学习自信心提供依据。方法以学生自我归因和教师归因2种归困训练模式分别对某普通高中69名和64名高一学生进行为期5个月的归因训练,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结果学生自我归因组和教师归因组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状况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后的自我效能感、语文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归因训练组学生具体学科(语文)的自我效能感较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学生学业成绩在归因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归因训练模式对高一学生的归因状况和自我效能感影响不同;归因训练并不直接导致高一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2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