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新健康)》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3700
别作“唐僧”式父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家庭医学·下半月》2010年第4期
     最近电视上经常会播出一条很有意思的糖果广告:妈妈走进儿子的房间,发现屋子里一片狼藉,于是“咪咪吗吗”说个不停,儿子则悠闲地坐在床上,一脸不屑。可笑的是,妈妈的话从男孩的左耳朵进去,从右耳朵冒出来的却是如瀑布般的彩色糖果,儿子顺手拿一颗放在嘴里,还不忘给妈妈也递上一颗。

    抛开广告的宣传意义,这是对大人唠叨行为多么生动、戏谑的讽刺!

    现实生活中,被指责爱叨唠的父母太多了,以至于父母预备给孩子讲道理时,孩子早已条件反射地把自己的耳朵“关”上!孩子做错事,给他讲清道理是必要的,但讲道理也是有“技术含量”的,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但孩子听不进,还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事倍功半。

    家长要反思

    父母的爱唠叨行为通常是不由自主的,但潜意识里透露的却是对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过分溺爱抑或过分挑剔。传统的中国父母更爱操纵孩子,认为孩子只有做到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时,自己心里才足够踏实,而事实上父母的这项要求显然太高了。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出来的理想中的自己,但拿现实生活中我们实际做到的与这一理想相比较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想做到,却没能做到。家长是这样,孩子也一样。

    身教大过言传,这句话值得爱唠叨的父母认真反思。为什么一个道理,你跟孩子重复了一百次,而且孩子也认同这个道理,但他就是做不到,为什么父母总在重复相同的道理,而孩子总在犯相同的错误。扪心自问一下,当你告诉孩子写作业不能走神时,你是不是也经常把书看到一半就扔在一边;当你告诉孩子临睡前一定要刷牙时,你是不是也经常因为懒得动而放弃?

    如何讲道理,孩子才听得进

    掌握时机

    给孩子讲道理需要掌握好时机,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情或是正处于情绪亢奋状态,不管家长的道理多么正确,首先引起的常常是孩子的反感。

    给孩子讲道理,跟大脑记忆事物非常相似,在愉快、情绪平稳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会更容易记住。

    所以,一定要在孩子情绪良好,亲子沟通氛围良好的时候讲道理,如果亲子之间有矛盾敌对情绪,那么再好的金玉良言,也会被孩子拒于心门之外。

    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我们都知道孟母劝学的故事,为什么孟母不是对儿子一遍遍地说:“学习必须坚持到底”,而是不计经济损失,剪断织机上的布匹?念经式地讲道理和用生活实际来引导孩子思考相比,其效果一目了然。

    将道理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父母不是向孩子宣布不容置疑的结论,而是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总结出道理。孩子自己悟出的道理,自然比直接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结论印象更深刻,而且孩子更知道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

    点到而止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但是在给孩子讲道理方面,很多家长却总是抑制不住一遍遍重复道理的冲动。《大话西游》里那个时时刻刻都在碎碎念的唐僧,不是把两个小妖精都逼得上吊了吗?那么孩子听家长讲道理讲多了,反而会充耳不闻,左耳进右耳冒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讲道理时,你只压低语调、正重地跟孩子说一遍,感觉到孩子能够意会到你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非让孩子说出来“我错了”,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你能体谅他的自尊,他同样也会更体谅你讲道理的用意。

    多从正面引导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把它们比作两条溪流,更多家长做的是试图把代表缺点的溪流用石块堵上,然而溪流是堵不住的,他们或者会沿着石块的缝隙(家长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流出,或者会与石块对抗(变得逆反),与其这样,倒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拓宽代表优点的溪流上面。

    假如孩子考试不理想,与其劈头盖脸地训斥孩子一顿,倒不如坐下来好好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这次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没考好,但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比这次考得好,你要继续加油!” (郑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