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新健康)》 > 201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964574
健康生活避外湿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家庭医学·下半月》2016年第6期
     外湿由天地而生

    外湿由天地之气而产生。南宋医家杨上瀛有口:“天气下降,地气上蒸,二气熏蒸,此即为湿。”人体受外湿侵犯而发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因气候潮湿,雨水过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大雨时行,湿气乃用……邪伤脾也”;《灵枢·口问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或感之于雾露,《素问·异法方宜论》言“南方者……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或得之于霾,《尔雅·释天》曰“风而雨土为霾。”霾是因环境污染而出现的致病因子,属为湿浊之邪,故雾霾是重浊有质之阴邪。或汗出洗浴之外湿袭人,或强力劳动或运动疲乏之余。正如顾松同所总结的:“天之湿,雾露雨雪是也;地之湿,冰水泥泞是也;人之湿,汗出沾衣是也。”

    历代医家对外湿多有论述,如张景岳云“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雾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水之属是也,多伤人皮肉筋脉。”叶天上说“湿者,天地间阴阳蒸润之气也。所感之由,或由雾露之侵,或因阴雨所客。”《时病论·秋伤于湿大意》言“冒湿之病,得之于早晨雾露,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总而言之,“其(阴邪)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

    从现代科学来看,感受雾露,如同淋雨、暑湿熏蒸,均可产生湿病;或得之于湿地,地下泥水污秽之湿;或得之于空调,“空调病”乃暑寒之湿邪侵犯机体,即进入空调环境,由于机体外感于寒而将暑湿内闭,闭阻经络。此外,外湿伤人也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关,人体抗病能力降低时,正不胜邪而犯湿病。

    湿邪伤人的机制和表现

    外湿致病,主要困遏阳气,先困遏肌表阳气,致经络肢节不畅,久则影响气血,内伤脏腑。如《内经》所载,湿邪可以导致咳、痿厥、著痹、肉痿、腹满、身重、濡泻、腰股痛、烦冤、足痿、清厥、足下痛、水闭跗肿、血溢等病证。

    湿邪犯头部则首如裹,湿为邪,性重浊。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出所,当湿浊困于上,头重不爽,有如布裹。

    伤于筋脉则痿痹,《黄帝内经·素问》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热不扬,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痹论》“湿热胜者,为着痹也。”

    伤于肌肉则痿,《黄帝内经·素问》载“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太阳司天之政,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

    伤于关节则发痛、肿,《素问·气交变大论》“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足痿,足下痛,甚则跗肿。”

    伤于肺则逆咳痿厥,《素问·生气通天论》载“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伤于脾胃则腹满濡泻,甚则血溢,《黄帝内经·素问》“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泻,寒疡流水”;“濡泻血溢”;“湿盛则濡泻。”

    伤于肾则腰股以下肿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胭脯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足下痛,甚则跗肿。”

    可以看出,湿邪对脾、胃、肺、肝、肾均有明显的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口:“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灵枢·百病始生论》指出:若人体无病、不虚,那么外邪不能独伤人,因此,外湿致病常是与内邪相合为患,内湿者更易感受外湿。如《金匮要略心典·痉湿喝》曰:“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

    如何避免外湿犯人

    改善居住环境以防外湿居室环境不宜低矮潮湿。高温晴朗天气,时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干燥;阴雨潮湿天气则应少开窗,利用电扇、空调加强除湿;若是“返潮”天气,应关闭门窗;“返潮”过后,多晒被褥,保持衣物干燥,免受湿气之害。小满节气过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早晚温差大,尤是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应随气温变化添减衣服,夜间适度保暖,避免感受风寒湿邪。保持室温舒适,以人在室内静止状态下虽有汗意而不至汗出为度。使用风扇、空调时不要过久或降温太低,防范“空调病”。同时,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早起晚睡,补补午觉,保证睡眠时间,保持精力充沛。

    避免外感寒湿防湿防霾雨天避雨防雨淋,若是涉水雨淋,应及时换衣,煮喝姜糖水以驱寒湿;汗出换衣防寒侵,若大汗衣湿,及时洗澡换衣;莫汗出当风,直立空调寒风之下,更不可贪一时之快而用冷水浇头冲身,也不宜长时间游水浸泡。避暑不宜过于贪凉,避免露宿室外或睡于风口处;睡卧之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让电扇空调直吹身体;也不可赤身露体,以免入睡后阳气潜于阴中,抗邪能力下降,遭受寒湿侵袭。雾霾袭人,难以趋避,不易察觉,雾霾天气应少开窗,室内常用净化器;不宜晨练戴口罩,接触雾霾勤洗澡。

    调节饮食结构防湿从口入盛夏需忌冷饮,少寒凉,勿暴饮暴食,饮食以容易消化为宜,但也无须过于清淡;过于清淡,低盐饮食难以补充随汗液流失的盐分,反而容易导致神疲乏力、精神萎顿、面目下肢浮肿。饮食中略添辛辣,因为“湿邪当以温药化之”,辛辣食物能发汗,可祛除体内的湿气,“冬吃萝卜夏吃姜”即是此理。少吃肥甘厚腻,免得内伤脾胃,加大脾胃运化的负担。适量饮酒,切莫过量,不宜大量冰浸豪饮,更需忌食冰冻饮料,透心凉后更伤阳气,易导致腹痛、腹泻等症。应进食一些具有健脾、厚肠、除湿作用的药食,如扁豆、绿豆、薏苡仁、山药、芡实、赤小豆、莲子、藿香、荷叶等,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和消化功能。平时可适度进食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或多饮温茶水或淡盐开水,使体内湿热从尿中排出,如绿豆、红小豆、冬瓜、西瓜、苦瓜、玉米、小米、萝卜等。

    坚持适当运动防外湿伤及肌肉筋骨夏天要经常到户外活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抗击湿邪的侵袭。但阴雨天、雾霾天不宜室外运动。要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切勿超负荷运动,以免大汗淋漓,外湿侵袭,伤阴也伤阳。如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气功、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等均可选择,且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脏腑功能得到锻炼,疏松的皮肉逐渐变得结实致密。

    运用中医药方法防潮祛湿历来民间就有丰富的防湿防潮经验,如端午节悬挂石菖蒲、艾叶以除湿邪;选用佩兰、辛夷、白芷、苏叶、苍术、藿香、薄荷、丁香等芳香药物来洗浴、焚熏、做药枕以防湿;多雨季节,用鲜藿香、鲜佩兰等化浊药物作为饮料服用。另外,艾灸神阙穴、拍打足三里穴,可以健运脾胃驱湿;在丰隆穴、脾俞、中脘、阴陵泉、足三里穴等处拔火罐,或用艾叶泡澡、煎煮泡脚也可以逐寒祛湿。 (纪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