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新健康)》 > 2017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013872
盘点冬季食补宜忌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日 《家庭医学·下半月》2017年第1期
     冬天到了,天寒地冻,人们自然想到进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中医认为,随着冬天的到来,人体的气血由外向内回收,脾胃消化能力由此加强,也适于进补。冬天适当进食滋补温补的食品,调补气血阴阳,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增强体质,来年春天才能生机勃勃。正如谚语所言:冬令进补,春天打虎。

    食补食品,主要是指禽畜之肉以及海鲜类食品。现代营养学认为,这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和适量的脂肪等要素,能为人体提供重要的生命物质和必需的热量,所以把它列为膳食的主要构成,老少皆宜。

    中医认为,这类食品确有补益强壮作用,但是这些食品对某些人群未必适宜。一些特殊体质的健康人,如果盲目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而招致疾病:对有病之人,盲目进补,则既不利于康复,还可能加重病情。所以主张合理选用。

    中医古籍中,有关食补的内容尤其丰富。现以清代著作《增补食物本草》为主要依据,将常见进补食品的宜忌介绍如下。

    禽类

    鸡肉 鸡的颜色品种各异,雌雄不同,其性味也因此有别。但总体而言,鸡肉味甘,性温,温中补脾,滋补血液,补肾益精。“诸色鸡肉,俱有补虚赢之功,故食治方中多用之”,尤其对平素身体虚弱、脾肾气血不足者最为适宜。但是鸡在八卦中属巽,食之“能动风痰,助肝火”。故阴虚有热体质、痰火体质、骨蒸劳热者、外科痈疽者不可食用。古人还提出“小儿五岁以下,不可与食”,应予以注意。

    鸡蛋 《本草汇言》称其“味甘,气平,无毒。益气养血,清火解毒之药也”;“黄白并用之,则调气生血,而与阿胶同功也。”但性质粘滞,虽称补养之物,如胃中有冷痰积饮者,脾脏冷滑常泄泻者,胸中有宿食积滞未消者,俱勿宜用。

    鸭肉 味甘,性冷,无毒。补虚乏,除客热,和脏腑,利水道。《本草汇言》称“补虚赢劳热骨蒸之药也”;“黄雌鸭者,为补最胜;白鸭,肉尤良”;“新嫩者毒,长壮者良,老者太寒。”对于体虚有热的人群比较适宜。但是鸭肉毕竟性凉,容易壅滞胃肠,反而生火。若“痰火(者)食之失音,肠风下血人不可食”;(鸭蛋)“多食令人气短背闷,小儿多食令脚软”;《本草汇言》称:“如病痢疾人食之,病转剧。”所以,胃肠有积滞者不应服用。

    鹅肉 味甘,性微寒,无毒,解五脏热,止渴。“嫩者毒,老者良,苍者发疮毒、脓肿。”但是“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莫此为甚,火熏者尤毒,有病人俱忌食之。”鹅蛋也有“补中益气”作用,但“多食发痼疾”。民间认为鹅是发物,胃肠积滞郁热者、背疮者不宜食。

    畜类

    猪肉 其“味甘咸,性微寒,无毒,补肌肤,润肠胃”;猪头肉“补虚乏”;猪肚“补胃益气,去骨蒸劳热”;猪蹄“下乳汁,托痈疽…能解热散毒”。可以看出,猪肉对人确有补益作用,对人的胃肠、肌肤均有补益作用,并可清虚热。对于有虚热而脾胃不寒的人群比较适宜。但是《本草汇言》称“其一身除肚膏(指猪肿、猪皮)外,余皆有毒发病,人习之而不察也,壮实者,或暂食无害,有疾者不可不知其忌。”因为其性腻,“肉多食令人虚肥生痰,大病后食之复发”,“多食则动风生痰”,所以发热、出疹时、咳喘者、胃肠弱者、体肥者不可服用。

    黄生肉《本草汇言》称“味甘,气温,养脾胃,益中气,健筋骨”;“于老人、小子脾胃薄弱者,调五味,做羹食甚美。”属于平补食品,不温不燥,老少适宜。但是毕竟偏于甘温。《医学入门》称“黄生发药毒,动病”,所以对于体质偏热、有发热或者正在患病不稳定阶段不宜服用。

    羊肉味甘,性热,无毒,补中益气,安心定惊,治虚乏汗出,益产妇,肥健人。羊乳“解蜘蛛毒,润心肺,补肾气,益精髓,利大肠”。可以看出,羊肉偏于温补,对于脾胃虚弱、心神不宁、疲乏多汗而偏于虚寒体质的人群食用比较适宜。《本草汇言》称其“味甘性热,如天行热病后,温疟积痢后,食之必致发热难疗;又痈肿疮疡,消渴吐血,鼓胀肿满,脚气黄疸等疾,咸不宜服。”可见,内热重或者有郁热内蕴者不宜食用。

    狗肉 味咸酸,性温,无毒。安五脏,壮阳道,补下元,益气血,厚脾胃。有明显的温补脾肾、暖胃壮阳作用。对于气血素虚,腰腹下肢怕冷的人群比较适宜。但“阴虚之人食之发热,难治”;“孕妇忌食”;食用时应予注意。

    驴肉 味甘,性良,无毒。安心气狂乱,补血气虚损。其性味和平,尤适于虚人心神不宁者。但是驴和鸡一样,在八卦中属于巽,“多食动风”,所以发热、惊风患者不宜服用。

    鹿肉 味甘,性温,无毒。补中益气,调血脉,益腰膝,助阳道。和羊肉、狗肉相比,温补作用更强。对于虚损劳伤、畏寒肢冷的人群尤其适宜;而且“九月后、正月前食之则宜,他月食之伤神”。但是温热作用强,阴虚内热体质或内有郁热者不宜服用。

    兔肉 味辛甘,性寒,无毒,不益人;“疗热气湿痹,治消渴。久食损元气、弱阳事。”“不可与姜并鸡肉、獭肉同食”;“妊妇忌之”;提示本品偏于药用,不宜食用过多。

    水产类

    鲩鱼(草鱼) 味甘,性温,无毒。暖胃和中,能发诸疮。提示本品能温暖脾胃。

    鲈鱼 味甘,性平,无毒。补五脏,和肠胃,益筋骨,利水气,安胎。多食宜人。

    鲤鱼 味甘,性平,无毒。止渴,消水肿、黄疸、脚气,主咳嗽上气、喘促,安胎。治怀孕身肿,并煮为汤,食之良。

    鲢鱼 味甘,性温,无毒。温中益气。多食令人热中,发渴,又发疮疥。

    鲫鱼 味甘,性温,无毒。温胃健脾,进饮食,补虚赢,疗肠湃、月水不凋、肠风血痢。朱丹溪称“诸鱼属火,惟鲫鱼属土,有调胃实肠之功。”

    鳜鱼(桂鱼) 味甘,性平,和脾胃,补脾胃,补虚劳,益气力,令人肥健,破恶血,止肠风泻血,去腹内小虫。

    虾 味甘,性温,有小毒。食之不益人,引风痰,发疮疥。小儿多食令足软弱,有嗽病者最忌。不宜多食。

    鳖肉 味甘,性平,无毒。滋阴调中,补虚乏,益气血,去热气。血热久痢,妇人漏下、带下,血瘕腰痛,虚劳形瘦,宜常食之;忌苋菜,妊妇勿食,不可与鸡子、芥菜同食。

    蟹味 甘咸,性寒,微毒。去胸中邪热,解结散血,养筋益气,理经脉,利关节,除五脏中烦闷,消食,乃食品中之佳味,最宜人;多食動风,发霍乱、疥疮。妊妇忌食。

    海参 味甘咸滑,性微寒,无毒。润五脏,补益人。患泄泻痢下者,勿食。

    朱丹溪对鱼类的负面作用归纳为:“诸鱼在水,无一息之停,体质虽寒,能滑肠胃,性又能动风发火,久食发湿中热。诸鱼皆然,不独鲤也。”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饮食原则。其中“五畜”起到补益的作用,但是仅排在食谱的第三位。又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提示我们进补要适可而止,多食“膏粱”一定会致病。由此说明,肉食也有偏性,摄食应适度,这也许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含义。 (李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