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新健康)》 > 2017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055269
关注孩子的心身发育(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日 《家庭医学·下半月》2017年第5期
     儿童青少年是世界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身健康关系到他们正常的发育成长、学习和社交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的改变,给人群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儿童青少年在心身发育过程中带来诸多紧张因素,心身疾病已成为影响孩子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身疾病是指由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演变中起主导作用而表现在躯体方面的疾病。由于儿童青少年的发育特点,心身发育尚未完善,心理障碍有时只得用躯体症状的形式去表达。目前,儿童心身医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绪障碍所致的躯体反应,如焦虑症伴随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无结构改变或组织损伤,称“功能性障碍”,最常见的如儿童头痛与腹痛等;无器质性改变基础的躯体症状所表达的情绪问题,如隐匿性抑郁、分离和转换障碍等。二是心身疾病,常见如儿童哮喘、糖尿病、肥胖症、头痛等,以及对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即身———心反应。

    儿童青少年生长在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环境中,不仅其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其心理亦处于逐渐发展的阶段。一般而言,人的心理成熟年龄往往比身体成熟年龄要晚一些,所以,孩子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如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与家庭、社会等环境相处时发生矛盾,往往不容易正确对待和处理。如果没能得到大人的及时帮助,就有可能逐渐由心身反应过度到心身疾病。下面我们结合几个临床病例来认识心身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障碍表现。

    分离/转换性障碍

    病例一:小A初中入学第一天突然出现腹痛,疼痛难忍、满头大汗,弯腰走路需要人搀扶。家人带其及时就诊后缓解,而相关检验结果无明确异常。之后,小A一到学校就会出现腹痛、胸闷、胸痛、头晕、头痛等不适,常因此而心烦、发脾气、哭闹等,无法坚持上学。于是找各种理由不想去学校,家长安慰、疏导无果。而只要在家休息、玩游戏、找同学玩耍或者到辅导班上课,均无任何不适。

    病例二:小B在学校里跟同学发生口角后出现头痛、头晕,感觉四肢乏力,尤其是双腿没劲、发软,晚上睡不着觉,每每到凌晨才能入睡。渐渐地,小B听到任何声音会心烦,就连正常强度的声音也会受不了,听到后感觉头像撕裂了一样,难受、哭泣,发脾气、吼叫,无法在学校里继续上学。休学在家后逐渐出现双腿不能走路,不能站立,甚至只能躺在床上,去卫生间要爬行,出门要坐轮椅,经专业机构检查后并未见任何明显异常。

    病例三:小C因某次未完成作业,突然当众出现嘴唇抖动,四肢舞动,发作时伴有口吐白沫、舌咬伤及大小便失禁等,发作持续30分钟后可自行缓解。缓解后一切如常,跟同学嬉笑玩闹,仍然是老师、同学心目中的“三好学生”。然而,之后常因為同学之间的一句玩笑、家人一个眼神或者一件不顺自己心意的小事儿而表现同上,每次发作形式相同。家人带其四处求医,均未发现明确的躯体疾病。家人甚至还用迷信的方法治疗,疗效均欠佳。

    以上病例均为儿童期的分离/转换性障碍,这是一类由应激事件作用于易感个体、无器质性改变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在临床实践中,当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因各种躯体问题前来进行咨询或治疗时,他们的主诉常侧重于躯体不适、躯体化或转换性症状、疼痛,以及对各种慢性疾病的不适等。这类心身疾病的患者生长发育早期即可表现为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情感丰富、情绪不稳、自我中心、好幻想、暗示性强、依赖性强,但由于儿童本身就具有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幻想性等特点,所以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性格特征不像成人那么突出。另外也有报道显示,患此类心身疾病的儿童青少年中,90%的智力高于平均水平,但其学业成绩差,伙伴关系不良,过度依赖及情绪抑郁。

    另外,父母关系不睦、教养方式不一致,是此类心身发育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时,高度敏感的孩子就会意识到“他们为什么吵架?他们会不要我吗?”而孩子一“发病”,原本就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就马上停止了冲突,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就强化了孩子本身的症状。儿童青少年期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时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完善,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是人生长的摇篮,家庭的物质环境、情绪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等,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矛盾的教养方式,部分父母或隔代养育者对子女保护过度,使得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足;部分家长对孩子生活上过分溺爱,在学业上又要求甚严,训斥、体罚较多,期望值过高;部分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疾病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父母认为一些病态的表现是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叛逆期,或者认为只是一些不良习惯,一味等待,影响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效果。

    当然,这类患儿多数在应激的作用下“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然的不幸事件均可导致发作,但再一次发作时不一定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可能是遇到与第一次发作时相似的情境,或是其他事联想到第一次发作时的体验而发作,而应激的所用则取决于个体的易感性。

    相关报道显示,儿童的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短期预后较好,早发现、早治疗的好转率在56%~100%不等;但如果处理不当,则反复发作的时间会较长。在治疗过程中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包括心理治疗、环境治疗、暗示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治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其作为“患者”的继发性获益,并尽早强化其良好的行为。同样重要的是告知和教育父母,尽早改变对待患儿的不良教养方式,尽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对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心因性哮喘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另外一种类型的心身发育障碍,在支气管哮喘的患儿中,有一部分患儿就属于此类心身疾病。这些孩子往往有强烈的祈求他人保护的潜在意识,如有时表现为对与父母分离尤为敏感,易产生焦虑情绪。由此可造成体内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系统的功能紊乱,并逐渐形成反复发作的支气管哮喘。

    病例四:小D是一位患有慢性哮喘的患儿,春天到了,因为花粉过敏而休学在家。休学后常常突然出现快速、连续的深大呼吸,呈阵发性,同时伴有头昏、心慌、四肢麻木等不适。 (吴元贞 崔永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