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284689
中西医结合保守法治疗早期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赵月星 李维新 宋琼远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研究甲氨喋呤配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优越性。方法:150例确诊为末破裂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A组患者进行单次肌注甲氨喋呤(MTX)50mg/m2,共注射三天;对B组患者应用口服药物米非司酮片,每天服用2次,每次100mg,共服用五天;对C组患者进行单次肌注MTX 50mg/ m2,同时口服药物加米非司酮片50mg/d,共治疗三天,C组患者从第二天服用复方姜黄逐瘀汤,一周为一个疗程。结果:C组患者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A、B两组,且差异比较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用药治愈率明显改善,且扩展了治疗指征,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关键词】异位妊娠 甲氨喋呤 复方姜黄逐瘀汤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B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随着B超、血β- HCG检测及腹腔镜在临床上的普及使用,为及早确诊患者疾病提供了保守治疗的可能[1]。本组研究共对我院接受的50例患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其效果令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共接受150例末破裂型异位妊娠患者,年龄范围为19岁至44岁,平均年龄为(32.41±0.39)岁。患者既往有阴道出血史和停经史,经临床妇科检查、B超检查和血β-HCG检查,对患者疾病进行了确诊。若患者有以下指征,宜采用保守治疗方法:①患者年龄较小,且有生育需求;②生命体征比较平稳,腹腔内无明显出血现象;③通过盆腔B超检测,患者附件包块直径小于4厘米,盆腔只有少量或无积液。用药前,患者血β-HCG的数值在2000至3000IU/L之间[2]。外周血白细胞浓度高于4×109/L,血小板浓度高于100×109/L。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患者数均为50例。每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三组患者在年龄、孕次、停经时间、附件包块大小和血β-HCG水平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A组患者进行单次肌注甲氨喋呤(MTX)50mg/m2,共注射三天;对B组患者应用口服药物米非司酮片,每天服用2次,每次100mg,共服用五天;对C组患者进行单次肌注MTX 50mg/ m2,同时口服药物加米非司酮片50mg/d,共治疗三天,C组患者从第二天服用复方姜黄逐瘀汤,该药物的成分为:莪术9g,姜黄9g,川芎9g,三棱9g,丹参15g,五灵脂9g,赤芍15g,桃仁15g,生蒲黄15g,天花粉20g,当归15g。该药物以一周为一个疗程。为三组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阴道出血、腹痛和肛门坠胀等情况,并每天检测2次脉搏和血压;患者血常规和血β-HCG水平要每三天进行检查一次,阴道B超及血肝、肾功能要每周检查一次,患者在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要如实记录下来。然后对β-HCG的下降率进行计算。三组之间的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若P<0.05则表示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疗效评价[3] 若患者血β-HCG出现转阴现象,附件包块全部消失或明显缩小,阴道出血和腹痛完全消失,则判定为治愈;若患者血β-HCG水平明显下降,附件包块出现一定程度的缩小,阴道出血和腹痛得到稍微缓解,则判定为好转;若患者血β-HCG水平没有任何下降甚至有所升高,附件包块没有出现任何缩小现象或有变大现象,在治疗期间患者阴道仍有出血和腹痛症状,则判定为无效。

    3.2 一周后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具体见表2

    通过表2可知,通过一周后的治疗,C组患者包块消失所需时间与β-HCG下降率与A、B两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6,P<0.05和χ2=15.62,P<0.05)。

    3.3治疗结果比较:3组患者治疗三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 具体见表3

    通过表3可知,C组患者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A、B两组,且差异比较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4三组应用药物治疗后毒副反应情况比较

    通过服用药物治疗,A、B、C三组患者均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其中A组患者有6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1例肝功能受到损害,1例有骨髓抑制现象, 1例出现了口腔溃疡;B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C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肝功能受到损害,1例出现口腔溃疡。但上述毒副反应均在停止服用药物后自行消失。

    讨 论

    中医学认为由于胞脉气血运行失畅,使胚胎不能达到胞宫而发生异位妊娠。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输卵管黏膜黏连和纤毛缺损或发育不良影响受精卵的运行受阻而发病。最近几年,通过药物为异位妊娠进行治疗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有米非司酮和甲氨喋呤。其中甲氨蝶呤能够对二氢叶酸还原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以不利于DNA的合成,使滋养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减少T淋巴细胞数量,抑制局部的免疫损伤效应[5]。米非司酮药物通过与内源性孕酮结合受体,使患者的蜕膜和妊娠绒毛组织发生变性,从而释放内源性前列素,减少黄体生成素水平,促进黄体溶解,使囊胚最终坏死。然而这两种药物在服用后,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受到损伤、出现消化和口腔方面的疾病等。由于两种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联合使用时,可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使滋养细胞及胚胎生长受到阻止。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急腹症征象,要立即停止保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玉环. 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三种方法探讨[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2,18(6):372.

    [2] 王大琬, 丛克家. 妇产科疾病治疗学[M]. 第17版, 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2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