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4年第2期
编号:12742364
李伟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浅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日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R25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02-01基金项目: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感染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李伟林主任中医师从事肝病研究数十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勤求古训,善于总结,在病毒性肝病的诊治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并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名,根据本病不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胁痛”、 “黄疸”、“郁证”、“积聚”、“臌胀”等疾病的记载颇相类似,散见于历代中医学著作中。李主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因外感湿热邪毒发病,当属于外感病范畴,有其发病的规律性。

    1.1 邪伏厥阴、发于二阳

    乙肝病邪多在人体婴幼期感染人体,此时稚阴未生,稚阳未长,机体正气尚不足,病邪直入,伏于机体内脏(足厥阴肝),厥阴正弱,不能与邪相争,难以发挥正常的祛邪功能,故难以表现出临床症状。随着稚阴渐充,稚阳渐长,人体正气渐增,达到一定程度后则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方有一系列临床表现[1]。由于素体禀赋体质之异,可表现出发于少阳或阳明之别。正气旺盛者表现为阳明之证,其中偏重的一部分为黄疸型,偏轻的一部分为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胁肋胀满不适,恶心欲吐,脘腹满闷,或目黄、身黄,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口苦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正气尚有所不足者则表现为少阳之证(正气更虚者为三阴证,但其发病初期多为青状,故三阴证较少),可见胸胁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