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721345
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张淼 彭青鹤 郭选贤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52-0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2007—2010);项目编号:2006CB504802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CD4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继而发生多系统、多器官、多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据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活着的HIV/AIDS病例约78万,全年新发病4.8万,死亡2.8万,疫情已覆盖全国,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研究艾滋病的主要证候,对以后攻克艾滋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1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疾病,于1982年才被正式命名,故中医历代文献尚无艾滋病之名。但在历代文献中却不乏类似病症的记载,其流行、传播特点、发病及预后情况,与中医的某些病症、病名、基本理论有相似之处。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特征,艾滋病应属于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等的范畴。

    尤松鑫认为:艾滋病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病症相似,符合《素问......刺法论》所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故应属中医“疫病”范畴;金代成无己在所著《注解伤寒论》中首创“伏气”之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的国内文献报道首见于1986年,吴伯平等[1]该病属“伏气温病”;天津中医学院张苑莉认为:肾虚是艾滋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医历代文献虽无艾滋病之名,但分析艾滋病病例,艾滋病患者肾虚症状首当其冲,肾虚的严重程度决定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和是否最终发展成真正的艾滋病患者,所以艾滋病归属中医的“虚劳”。

    2对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分型与研究

    2.1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分型

    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进行广泛的探索,特别是在辨证分型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尝试:

    吴伯平[1]分为:肺气阴两虚型、气虚发热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湿盛型、气血亏虚型;

    李芹等[2]分为:气阴两虚、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脾肺气虚、脾肾两虚、脾气虚;

    苏诚炼[3]分肺气阴两虚型—以呼吸系统为主或早、中期;脾胃虚损型--以消化系统症状

    为主者;脾肾两亏型--晚期;热盛痰蒙型--中枢神经系统为主;

    王树[4]将CD4细胞数也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