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4年第5期
编号:12741792
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效果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第5期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抑郁焦虑;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096-01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类慢性疾病需长期甚至反复住院治疗,且见效慢、时刻伴随生命危险,多数患者治疗态度消极、思想压力大,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增加了血压控制的难度,降低治疗依从性,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疾病预后[1]。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降低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状态,在传统的单纯药物干预的基础上有效的改善预后。本文现就心理干预对我科自2012年1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老年患者影响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12月—2014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96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54位,女性42位,年龄在60—86岁之间,平均年龄70.2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老龄化年龄。平均住院日21天,最长39天,最短15天。大部分老年患者有10—30年病史及反复住院治疗史。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阳性药物平行的研究方法。

    2.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干预,如ABCD原则等[2];观察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增加遵医嘱治疗的依从性。(2)进行健康宣教,针对病情向患者普及相关治疗知识,并经常请专家举行知识讲座,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了解发病因素及注意事项,增强乐观面对现实的能力,积极预防并发症及急性不良事件的发生[3]。(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患者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4],对于采取的检查及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尊重患者的选择意愿,让患者有被重视的感觉。(4)查房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思维偏差和心理异常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嘱护理人员及家属加强陪护,让家属在陪护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避免患者产生孤独、被冷落的感觉[5],积极预防异常行为的发生。(5)根据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为患者选择最佳临床治疗路径,争取在达到最满意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设定P<0.05为具备统计学差距。

    3结果

    3.1 评价工具 (1)血压测量均值:用于测量心理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可以帮助评估治疗效果。(2)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6]:用于评价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况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或抑郁状态越严重[7]。

    3.2统计结果 在给予心理干预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血压控制方面,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心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均值变化情况(mmHg)

    时间对照组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干预前1629216588干预后1428812676P值P>0.05P>0.05P<0.05P<0.05表2 心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时间对照组观察组SASSDSSASSDS干预前54.02±5.3253.48±5.1754.06±5.6353.98±5.23干预后53.89±5.4152.39±5.5142.12±5.0640.04±5.31P值P>0.05P>0.05P<0.05P<0.05

    4讨论

    患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因疾病的治疗周期长、容易反复、易产生突发事件等因素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治疗的恐惧性及焦虑抑郁情绪,再加上家人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陪护时间,更增加了老年患者的孤独、被冷落的心理,诸多负性情绪又成为使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情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形成恶性循环。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SAS和SD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29.78±0.46)分和(41.59±10.54)分,提示这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在传统单纯药物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以后,在血压控制方面,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不应仅限于单纯药物干预,应及早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瑞枝.老年抑郁症病因及临床表现[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2001,15(6):16.

    [2]籍振国,马国平.老年人合并冠心病的血压控制[J].医学与哲学,2012,33(3B):7-9.

    [3]傅东波,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0(2): 93.

    [4]赵金兰,严文锦,陈开国等.老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5,259(10):45-48.

    [5]陈雪,陈瑰丽.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 ,28 (6):68-69.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2,36(36):319., http://www.100md.com(梁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