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5年第1期
编号:12741210
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第1期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腹部损伤患者9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并加以相应的护理配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00%,死亡率18.7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约8.33%,死亡率2.08%;观察组患者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APTT)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诊疗腹部损伤患者效果更为显著,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损伤控制;护理配合;腹部损伤

    【中图分类号】R60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31-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损伤控制性手术(DCS)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目前医疗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该治疗方法不仅能使手术成功率得到提高而且提高了腹部损伤患者存活率。现抽取我院急诊外科收治96例腹部损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96例腹部损伤患者为治疗对象,均符合腹部损伤诊疗标准。其中男5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18至65岁,平均(45.7±4.7)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意外35例,坠落伤28例,砸伤18例,刀伤9例,其他6例。所有患者中,结肠破裂27例,肝破裂25例,腹膜后血肿18例,胃损伤10例,脾破裂7例,直肠破裂5例,胰腺损伤4例。现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男女分配比例以及年龄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无明显差异,研究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并加以常规护理。常规的护理方法:在饮食上,采用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特征,制定科学有效的饮食方案;在心理上,缓解患者恐惧、紧张等情绪,让患者保持乐观态度,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与腹部损伤相关的知识以及术后修复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在用药上,告诉患者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必须遵循医生的嘱托服用药物[1]。

    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手术进行治疗,先对危及患者生命的损伤部位进行处理,找到出血部位并采取止血控制,再根据不同的损伤控制法对肝脏、脾脏以及肾脏等部位进行损伤处理,在术后恢复中,给患者输入成分血以改变患者酸中毒状况,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并在手术的基础上,同对照组一样,采取相应的护理配合措施[2]。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的并发率和死亡率;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以及APTT的对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若差异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00%及死亡率18.75%,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约8.33%集死亡率2.08%,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

    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APTT)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1。

    3、讨论

    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对急诊外科腹部损伤进行治疗,一般步骤为,首先,对危及生命的患者进行快速抢救,快速控制出血,可以用纱布填塞。血管腔外气囊压迫、置入支架以及侧壁修补等方法控制患者出血;其次,进行污染控制手术,快速修补破裂肠管,并用U形钉钉合,置管引流,以免患者创伤部位受到感染而影响手术效果;然后,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进行术后修复,对患者的红细胞、凝血因子、血小板进行快速补充,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给患者输入成分血或者全血纠正酸中毒;最后,在首次术后两天内对患者进行第二次手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术处理[3]。

    术后须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首次手术后,患者在ICU病房恢复期间,要保持患者呼吸顺畅,护理人员须定期测量患者体温并做好相关记录[4]。本组研究中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观察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在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APTT)恢复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诊疗腹部损伤患者更具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诊疗中,损伤控制性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景法,朱志侠,黄燕龙,等.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9):97.

    [2]李强.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4,18(33):105-106.

    [3]尤建权,钱海鑫,戴佳文,等.损伤控制外科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4):443-445.

    [4]瞿成旺,王世欢.严重腹部损伤187例急诊救治[J].急诊医学,2011,9(5):337-338., http://www.100md.com(覃丽梅 易瑕宛 刘淑贤 卢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