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5年第1期
编号:12741120
社区高血压患者在治疗中心理干预对疗效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第1期
     【摘要】目的验证心理社会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综合前期的高血压病人生活心理及年龄等因素选定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分为积极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积极心理干预组在给予常规降血压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情况[1]。结果进行积极心理干预组血压水平在治疗后第1周无显著性差异,2周后血压总体控制明显,4周后心理干预+常规治疗组较只予常规治疗组血压控制明显。结论:积极的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37-01

    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它对人的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都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损害,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据2013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已确诊的高血压人数已经达到了2亿,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而根据本人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对高血压人群管理的情况,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5%以上,其中大多是35岁以上的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年轻化趋势,这其中不难发现,工作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人在临床诊疗及社区慢病管理随访工作中观察到很大一部分高血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悲观和抑郁的心理,而在血压控制较好这一人群中往往伴随着情绪的乐观、开朗等因素,因此,给予心理干预在临床高血压病人治疗及管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本人在社区内所管理的高血压病人中抽取了40名做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并采用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探讨其对高血压病患者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辖区内所管理的高血压病人中筛选40个病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最大68岁,最小39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60岁以上20例,均符合我国2010版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心理干预组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60岁以上11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60岁以上10例。由同一人测定,使用同一水银柱血压计(2mmhg刻度),同一袖带测右上臂血压,血压测定在8am-10am,复诊当天上午测血压前不服药。

    1.2实验方法给予心理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同样合理的降压治疗,同时对心理干预的干预组患者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并每天对对照组患者予以走访,分别在连续维持1周、2周、4周的时候进行血压水平的测定,并评价积极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积极心理干预方法

    对给予心理干预的患者开展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60分钟,每周3次,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2.1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和自我由于患者被查出患高血压病后,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以及对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恐惧感容易让患者造成精神紧张,背负巨大精神压力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传,充分告知高血压病的发生机制、症状、预防措施、合理的饮食、常规治疗等方法,使患者知道高血压病是慢性病,虽不能治愈但只要通过自我调整和积极的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改善且不影响生活质量的[2]。

    2.2为患者提供缓解不良情绪的措施在心理治疗室内做好各项布置及色彩搭配,让患者在诊室里能充分舒缓心情,同时给予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为患者提供各种兴趣,组织轻松的互动交流,并嘱其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懂得释放,可以采取向朋友、亲人倾诉及与他人交谈等方式及时宣泄,切勿闷闷不乐,以乐观心态保持血压稳定。

    2.3鼓励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高血压患者由于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可出现许多不良心理反应,尤其是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很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对疗效和未来悲观失望等,因此,在开展心理干预时要鼓励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疾病,让其充分了解不良情绪会对病情带来的影响,做为心理干预人员也要努力发掘患者所存在的积极乐观的心理因素,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激发患者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力[3]。

    3结果

    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到治疗1周后,同时对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同一血压计及位置上测量血压,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2周后积极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结果提示予以积极的心理干预组的血压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如下图所示:同样在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心理干预组中20人有18人血压在正常理想范围,2人处于血压正常高值状态,而并未出现血压控制不理想者,而在对照组中可以看到血压控制在理想状态的为11人,处于正常高值的有6人,不理想的有3人,说明积极的心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治疗控制有效。

    血压正常血压临界值浙江省东阳血压控制不理想心理干预组20(例)1820对照组20(例)11634讨论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其可以导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患者在被确诊后接受药物降压治疗过程中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药物本身的一些问题外,心理社会因素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高血压患者由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在治疗过程中血压水平控制不理想,本次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以积极的心理干预,血压控制的效果比对照组显著,证实了积极的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是非常有效的[4]。无论是做为临床的一线医务人员,还是承担慢病管理干预的公共卫生人员,在为患者制定有效可行的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也要注重结合心理疏导,使患者心理上得以康复,将会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俞用芳.积极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0):126-127.

    [2]蔡海娟.浅谈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81-2382.

    [3]莫颖敏,韩敏,韦春英等.松龄血脉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睡眠障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9(4):431-432.

    [4]孙金辉,何成伟.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48例[J].医药导报,2011,30(6):728-729., 百拇医药(应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