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2年第14期
编号:13178343
干姜与附子配伍前后对干姜中4种姜辣素成分含量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5日 彭稳稳 李俊松 李文 蔡宝昌
第1页

    参见附件。

     2.9样品含量测定按2.3项下操作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用回归方程计算各样品中4种姜辣素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见表2。

    3讨论

    3.1色谱条件优化4种组分皆在275 nm附近有最大吸收,且在275 nm波长下所得色谱分离较好,出峰数量较多且响应值也比较高。因此,检测波长

    定为275 nm。本研究系统考察了不同的色谱体系,最终选择了本实验乙腈0.1%醋酸溶液的梯度洗脱条件,经试验证实所选的色谱系统适用性好,结果可靠。

    3.2干姜与附子配伍前后姜辣素成分变化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干姜与附子配伍前后4种姜辣素成分含量的变化。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未发现两药共同煎煮有新化学成分产生,但在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有所变化。从表2干姜与附子配伍前后4种姜辣素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可知,与干姜单煎液相比,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类成分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与配伍附子量呈正比,说明配伍附子后对干姜中姜辣素类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干姜与附子配伍可增效的原因。本研究还对不同配伍比例的单煎混合液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与干姜单煎液相比4种姜辣素类成分含量未见变化,表明共同煎煮是导致干姜中4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可研究包含干姜与附子药对更多复方的化学成分,有可能从本质上阐明两药相伍可增效的机制,揭示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晓林.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J]. 中医中药导报, 2010, 7(16):104.

    [2]孙洋, 陈婷, 徐强. 从药对的角度考察复方配伍规律[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 6(1): 17.

    [3]越皓, 皮子凤, 宋凤瑞, 等. 附子不同配伍药对中生物碱成分的电喷雾质谱分析[J]. 药学学报, 2007, 42(3):201.

    [4]徐珊, 陈长勋, 高建平. 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4):518.

    [5]陈佳江, 周静波, 熊敏, 等. 附子配伍干姜对干姜的辣椒素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3(3):1.

    [6]张梅, 苏筱琳, 雨田, 等. 五种中药与附子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 8(3):27.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