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3年第21期
编号:13149160
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实践(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3年第21期
     2中药物质基础结构理论及技术体系的研究

    2、1组分结构理论的丰富发展 自2007年贾晓斌、封亮等提出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以来(图1),经过6年时间组分结构理论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7,10]从最初的物质基础“3个层次多维结构”逐步发展并也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11]、多元释药系统[12]、安全性等多个方面[13],相继提出中药“多维结构全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19]、“以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以改善生物利用度为目的”的多元释药系统[11]、中药制剂产品的安全性物质基础研究体系(包括药材本身、工艺特征、剂型特征)以及“亚组分”等体系和概念。本课题组采用“组分结构理论”及其解析体系,成功阐明了如夏枯草(防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物质基础由酚酸、黄酮、三萜3类组分组成,其组成结构比为1.41∶0.44∶0.53和1.42∶0.44∶0.66)、板蓝根、痛经宝(由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2大部分组成,其中非挥发性物质主要由多糖、酚酸、生物碱组分构成;而挥发性物质主要由烯烃类、醛类、酮类、烷烃类、醇类、酯类、酚类组分构成)等名方名药的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13-18],并将该理论及技术体系推广到道地药材优效性的方剂优效性研究中。目前,这种研究思路逐渐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依据该思想完成的项目分别获得了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3]和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1]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