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7年第2期
编号:13012310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第2期
     1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

    11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通过导管从冠脉前降支或回旋支注射微栓子造成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是常用于建立CMD动物模型的方法。根据微栓子的不同分为微球法、自体血栓法以及化學损伤法。心脏性猝死临床尸检显示,微血管栓塞89%发生于小于120 μm的血管。在小于120 μm的血管栓塞中39%发生于小于40 μm的微血管,46%发生于40~80 μm的微血管,15%发生于81~120 μm的微血管[7]。根据临床尸体解剖数据,动物实验模型通常采用42 μm微球或40~120 μm混合微球冠脉内注射模拟临床冠脉微血管栓塞[810]。由于解剖结构与人类的相似以及心脏大小适于应用临床评价方法的原因,猪和犬在冠脉内注射微球建立CMD模型应用较多[1112]。冠状动脉内注射微球造成的机械性阻塞冠状动脉远端微血管,其作用机制类似冠脉再通术后血栓、斑块等随血流阻塞远端微血管。该模型一般通过应用心导管介入术建立,具有不开胸、微创的特点,动物死亡率较低,并可以通过控制微球注射量动态观察微血管改变。然而,由于注射的微球通常是化学惰性的聚丙烯纤维等材料,不具备生化活性与临床尸检微栓子有较大不同[13]。化学惰性微球不能引起凝血反应、微血管收缩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