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7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051642
谈经典名方的化学、生产和质量控制研发和监管(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10期
     纵观经典名方,其药物用量的计量单位非常复杂,如分、合、龠、匕、字、铢、钱、两、斤、升、秤等。如《伤寒杂病论》1两为今之1.6,3,6.96,13.92,15.625 g 等之谜,通常认为1两是3 g,仝小林研究员牵头的“973”课题最新研究认为1两是9 g。因此,经典名方的药量是一个不得不谨慎考证的难关,其实各朝代的计量单位变迁有迹可寻,可依据朝代、计量演变、战乱、成书时代、后世书载等方面仔细加以考证。

    2.2 药材源头方面

    补充规定指出:“处方中药味均有法定标准。”经典名方存在同名异物,如李时珍考证汉代的通草指的是木通,而现今的木通包括木通(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和川木通(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术包含白术或苍术,吴茱萸包括疏毛吴茱萸、吴茱萸和石虎3种基原等,研发者应深究处方组成中各药味与现代临床使用品种的一致性。

    若为多基原药材,还应考量所用品种的变迁情况。传统中医药多是自采自用,其来源当然是野生资源,而目前绝大多数药材为种植/养殖品,如何来拟合其间的差异性,“(药之)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说明药材不是农副产品,应具有自身特定的成药性规律,同时种植/养殖品与野生品间的质量一致性是研发者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