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7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046339
中药丸剂剂型理论与应用现状关键问题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12期
     中医用药具有综合考虑药性、证候、剂型三因的“方-证-剂”互根互用思想,该思想在“丸者缓也”经典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效与不效,全在剂型”[7],丸剂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便是可以利用剂型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

    2 中药丸剂制备有术

    丸剂因制作方法和赋形剂的不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记载有蜜丸和糊丸,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记载有蜜蜡丸、浓缩丸、以鸡冠血为辅料的药汁丸剂,唐代出现了蜡丸、包衣丸、蜡壳丸和煎丸,宋代出现水丸、糊丸和化学丸剂如铅磺丸。明代开始,包衣形式逐渐丰富,该时代创新出现朱砂包衣,清代开始用川蜡为衣料以起到缓释或肠溶作用,且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来,挤出滚圆制丸法、离心造丸法、流化床喷涂制丸法等新型微丸制备技术被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后,先进的制丸设备如全自动制丸机组、螺旋振动干燥机、微波干燥机等相继问世,工业化的制丸生产线已经实现了制丸、干燥、包装的自动化与联动化,使丸剂的生产效率、质量稳定性获得了提高。

    2.1 药辅相承,源头致缓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首次记载用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作为丸剂的赋形剂,至今仍沿用[5]。《汤液本草》中记载“……稠面糊,取其迟化……稀糊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5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