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新医学》 > 20097
编号:13781433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述评(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国新医学》 20097
     [摘要]克莱因抛弃了弗洛伊德传统的本能内驱力模式,在儿童心理治疗的领域提出了全新的客体关系理论,这种关系模式强调母婴关系是塑造儿童内部心理世界及影响以后成人关系的根源。文章回顾了国外客体关系的研究起源和理论发展,重点介绍了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治疗阶段,最后探讨了这一理论对我国临床心理治疗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客体;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著名的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Klein,1882~1960)刚刚从事l临床工作的时候就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并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学生桑多尔·费伦兹(Sandor Fe.renczi)对自己进行的心理分析。在费伦兹的建议下,克莱因把弗洛伊德探索人的潜意识的精神分析理论及技术用于儿童的心理治疗。克莱因为了弄清童年经历与成人人格之间的联系,就在儿童领域里尝试着用精神分析技术进行治疗。但不久问题出现了,儿童尤其是幼小的儿童不善于口头表达,很难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与过去的事情进行有意义的联系,现有的精神分析技术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于是,克莱因采用了游戏治疗,通过玩具、图画及其它一些非语言的方式来了解儿童的内在世界。她发现儿童将更多的能量用来建构人际关系而不是控制情欲冲动,并且行为更多的受亲人情感的影响。这与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性驱力的观点是相悖的。克莱因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真正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认为自我的核心与婴儿最初的且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与母亲的关系)联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更能成为建构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初生的婴儿正是在与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的密切交往中,逐渐获得了自我和以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完整印象,并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 百拇医药
    “尽管弗洛伊德涉及到了客体关系问题,但他并未将其发展为完善的客体关系理论。与他同时代的费伦茨、亚伯拉罕和琼斯等人,在驱力结构的模式下,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他的客体关系观,并启发了克莱因的研究,从而最终实现了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的转变”。克莱因最终离开了弗洛伊德个人本能的理论,创建了自己的客体关系理论,并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

    1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理论概述

    1.1理论的基本概念 “客体”(object)指的是人类,奥图·肯柏格(OttoKemberg)说:“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这一术语更为恰当地应该是指‘人类客体’,……即与他人的关系”。

    客体关系(objed Relation)指人际关系以及塑造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的残迹。这些关系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本质都是与他人的互动。就是“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被认为形成于前语言期,也就是O~3岁之间。母婴关系会影响儿童自身的内部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关系,就是说O~3岁期间发展的这种客体关系将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结构,并会投射在他以后的所有人际关系中。那么,一种不良的关系会被儿童内射为人生固定的经验,进而会直接影响他的人格。
, 百拇医药
    1.2理论的基本观点 以克莱因、费尔贝恩(W.R.D.Fair-balm,1889—1964)、温尼科特(D.w.Winnicott,1896—1971)等为代表的一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他们改变了传统精神分析的先天生物因素和本能驱力的理论基础,强调儿童前恋母期(preo—edipal)的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独具理论视角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客体关系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障碍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而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早期母婴关系的缺陷阻碍了个体内部心理世界的整合,从而导致了客体的发展停滞和分裂异常,将重心从弗洛伊德的驱力模式转向了客体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系列发展变化的理论,“作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他们之间各有不同,但是都十分关注关系的原始作用。对关系的关注超过对本能欲望的关注”。虽然每种理论只关注了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某一特定的方面,但是却可以用人际关系这一个维度把它们都聚集起来。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强调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个体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及个体的成长;认为人类要彼此接触的需求即建立和维持关系构成了客体关系观点中的原始动力。
, 百拇医药
    2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治疗阶段

    2.1允诺参与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第一阶段被称为“允诺参与”,目的是努力让个案在情绪上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有的时候在治疗不久个案就开始担心把自已陷入了某种可怕的情境中,对一切都感到不舒服,甚至怀疑接受治疗的决定是否正确。治疗师就是要处理个案的这些感受,并且要把彼此疏远的这种职业化关系转变成含有关心、承诺和参与关系,从而确保个案继续接受治疗。

    允诺参与是建立在陌生人之间的联结的基础上的,如果个案对治疗师没有足够的信任就可能会结束治疗,或者保持非参与者的角色。治疗师只有通过情绪联结、共情、支持甚至幽默来促进个案的允诺参与,还可以提供建议和忠告来培养允诺参与。通过交流对个案包含的情绪信息(通常是非语言的信息)做出反应,告诉个案他们的感受正被治疗师分享并理解。此时个案需要感受到有人同情他们的困境,并且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他们需要拥有这种支持性的关系,而且这个人可以帮助他们应对生活的变迁和盛衰。另一方面,个案又害怕置身于某种关系中。因此,大多数个案是带着这些矛盾的情感进入治疗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允诺参与阶段就是用来克服这种矛盾情感的,并确保建立治疗关系让个案在治疗早期便停留在这种关系中。
, 百拇医药
    允诺参与是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要想使后期干预有效的话,就需要成功的与个案协商达成允诺参与,这样才能顺利的进入下一个治疗阶段。

    2.2投射性认同 在这一阶段个案的关系病理开始出现,治疗关系的特点便发生了变化。个案渴望找到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并与他建立关系,这种渴望越强烈个案越容易表现出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就是操纵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反应的途径,通过这种手段个体才能解决自体内部病理性冲突。

    在治疗中,治疗师要识别个案投射性认同的准确特性以及隐藏在投射性认同背后的元信息传递。它虽然在非语言的层面上进行,却能准确的反应出关系的情绪特质。投射性认同是病态客体关系的后遗症,大多是在前语言期就已经存在,还不能进入意识,因此常常难以准确的确定他们的特征,只有通过投射性认同的沟通方式才能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投射性认同,其中有依赖、权利、情欲、迎合四种类型。治疗师, http://www.100md.com(刁山菊 施剑莉 方双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