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新医学》 > 20097
编号:13781391
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及基因治疗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国新医学》 20097
     径发挥作用。动物体内实验的成功促进了基因转入人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Moon等报道了腺病毒介导的TGF一岛基因转入体外培养的人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研究,结果显示蛋白聚糖和胶原的合成较对照组增加了300%,并且转染人椎间盘的细胞所需病毒载体数量是动物实验的18%-50%,提示转染细胞对周围细胞可能具有一定类似“旁分泌”作用。随后还比较了多个基因(TGF-β1、IGF-1、BMP-2)分别和联合转导人细胞对提高蛋白聚糖合成水平的影响差异,发现单一基因的生长因子可提高蛋白聚糖合成水平18%~295%,两种因子联合应用可增加322%~398%,而当3种因子联合应用时,蛋白聚糖的合成可增加471%。Wallaeh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多种基因同时导入具有显著的相加作用。Wang等将携带生长分化因子-5(GDF-5)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人和兔椎间盘细胞,结果显示病毒载体成功转染椎间盘细胞,椎间盘细胞分泌出二聚体和前体两种形成的GDF-5,且过量表达的GDF-5有生物活性并可促进椎间盘细胞增殖,表明体内退变的椎间盘细胞仍对这些生长因子有反应,提示椎间盘退变早期使用GDF-5和IGF-1等基因进行干预,有可能阻止或延缓退变进程。近年来研究发现,Sox9基因对Ⅱ型胶原基因(C012al)表达及Ⅱ型胶原合成有确切的促进作用,故Sox9基因作为一个能够促进退变椎间盘再生的因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paul等构建了表达Sox9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载体Adsox,发现可有效地转染软骨母细胞系HTB-94和人退变椎间盘细胞,并显著提高这两种细胞的Ⅱ型胶原合成水平。Gruber等研究发现,Sox9基因随年龄增加和退变的加重,在人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的表达也逐渐递减,提示Sox9基因可能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刘福成等则将TGF-β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注入新西兰兔C2-3,C3-4、C4-5椎间盘中,同时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和葡立胶囊灌胃,显示,该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可显著降低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含量,抑制软骨终板细胞凋亡,进而有效地阻止软骨终板钙化,从而延缓颈椎间盘退变进程。

    综上所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及基因治疗的研究已初露苗头,尤其是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成功的基因治疗取决于有效的基因转移和表达,不仅要把基因治疗有效地转移到靶细胞,而且需要转基因治疗作用充分、表达时间持久。但至今的研究仅局限于实验阶段,相信随着椎间盘退变机制及基因治疗技术研究的深入,基因治疗将成为临床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百拇医药(莫金权)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