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献血与健康
编号:13781437
无偿献血的护理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国新医学》 20097
     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公民应尽的义务,它不仅是高尚的爱心行为,也是人道主义奉献。无偿献血在我国已实施多年,但如何增强人们的献血意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建立一支安全固定的献血队伍,确保临床用血需求,使不同层次的献血者都得到满意的护理,是我们血站护理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公民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无偿献血的护理也进行了多层次及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价值及意义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临床用血大部分来自无偿献血,因此,血站的服务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形成了无偿献血服务护理体系,以保障无偿献血公民的正当权益。但由于献血群体的文化层次、经历背景和年龄、性别参差不齐,其生理、心理状态差别很大,造成献血者献血过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或较强烈的献血反应。献血过程中一旦出现献血反应,就会加重人们对献血的恐惧和担扰,不利于无偿献血的开展。故对献血者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不仅是对献血者精神上的安慰和体贴,也可减少或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文献指出,有偿献血者存在强烈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常频繁卖血,甚至隐瞒自身疾病,或改换身份替他人采血,不以自身的血液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为荣。而无偿献血者中多数为首次献血,会有许多疑虑,由于献血知识缺乏,常出现情绪紧张和恐慌。通过对献血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疏导和环境调节等方法,使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顺利献血并成为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因此,在献血过程中,护理越来越显得重要,对于保留献血者,动员其再次献血及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2护理在献血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认为,献血反应是影响无偿献血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献血反应是献血者采血过程中或采血后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系列短暂性不良反应。因此,加强对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十分必要。①献血前的护理:目的是使献血者接受无偿献血。首先和献血者进行心理沟通,献血者来献血或咨询一些献血方面的知识时,应让专业人员或体检人员来接待,要做到热情、大方、百问不厌、和蔼可亲,对献血者提出的问题能做出正确而合理的解释,尤其是初次献血者首次来到陌生的采血环境,并缺乏献血常识,应对他们大力宣传无偿献血。李玉和和戴晓阳则采用交往的原则,服务性原则及专业性原则的心理咨询方法,提出采血护士必须关心、尊重献血者,重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认为一切献血护理活动均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工作时热情接待,关心安慰,给他们以心理支持,增加献血者的安全感、荣誉感,消除无人关心的孤独感,减轻献血前的焦虑、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反应。同时“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要求对献血者实施全面综合性服务。此外,整个献血环境尽可能做到干净整洁、温度适宜,为献血者营造舒适、安全、整洁、有序的采血环境,使献血者从内心深处乐于接受无偿献血。②献血中的护理:目的在于预防献血反应,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其原因以精神因素居首位,其次是疼痛刺激或恐血以及空腹抽血、睡眠不足、疲劳等。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话题,或宣传献血知识或告之献血后的注意事项等,目的是转移献血者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情绪,使之精神放松,促使采血过程的顺利完成。同时应提高采血人员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在采血过程中要加强对献血者的观察及护理,一旦发生,无论是轻度、中度或重度反应,及时而有效的采取措施处理。③献血后的护理:目的是使献血者学会自我保护,促进其再次献血。高国静提出应采用心理暗示的原则,告诉献血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献血后的生理恢复过程及有关注意事项,采用多种形式的献血后服务,建立一个献血后追踪和护理系统,以鼓励献血者固定献血。同时,献血后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沿血管走向按压针眼,并嘱献血者以同法按压5~1Omin,创可贴保留4h以上,24h不做剧烈运动。此外,对献血者献血后应给予点心、饮料,并休息20min经工作人员检查后方可离开。总之,应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来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对献血者的不同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处理,创造一种亲切、温馨、安全、愉快的人际工作环境,从而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自愿、安全、无偿献血。
, 百拇医药
    3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

    整体护理是一种理念,是种思想。有人认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护理人员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将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现已广泛地运用于临床、社区康复,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较为鲜见。而整体护理就是围绕着献血者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进行健康宣传和指导,根据各个献血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进行有计划的提供相关知识,使献血者消除疑虑,减少心理负担和压力。孙华等对无偿献血者400例在常规的护理模式下,对献血者提出护理问题和护理诊断,通过护理程序转化为具体的护理行为,将整体护理的理念实践于无偿献血中,结果显示,实施整体护理者其献血量人数显著上升,一年献血2次以上的人数明显增加,并明显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使更多的初次献血者成为固定献血者。张雅莉等对2个采血点推行整体护理模式,根据无偿献血者的性格、职业、性别、文化程度等将其分为十个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制定献血各个环节的护理计划和各个阶段的护理重点以及评价标准,结果显示献血不良反应率下降了2.36%,2次以上献血率提高了30.3%。高爱兰等则对初次无偿献血者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即从献血者进入血站的献血站,医务人员即开始献血前的身心护理,其实施方法包括①成立整体护理实施小组,分工做好各种记录及问卷调查;②献血前护理;③献血中护理;④献血后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400例中,3例有献血反应,1例有中度反应,无重度反应者,且98.75%表示满意;而对照组398例中,12例有轻度反应,5例中度反应,2例重度反应,满意度为86.93%。认为整体护理有助于降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同时提高了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从而推动了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
, http://www.100md.com
    4健康教育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评价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开展献血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及有关献血知识,激励人们对血液安全的关注,鼓励人们积极参加或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目前认为,献血健康教育应是全程、全面的,它不应雷同与单一的卫生宣教,应贯穿于献血的整个过程,不仅要加强献血前期、献血前、中、后的教育,而且还应有技巧地做好献血后续教育。而有效的献血健康教育,能使受教育者通过知识、态度、信念的转变并逐步实现行为的转变,有利于无偿献血工作质量的提高。也有人认为,在向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护士在采血过程中,要不断将健康知识传播给献血者,改变被动问题为主动教育,使献血者在献血的过程中,不但奉献爱心,而且还学到健康知识。陈李等将献血者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前者实施单一、局限、泛化的卫生宣教,后者则建立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程序,坚持计划、实施、评价、改进原则,把献血健康教育分为献血前期,献血前、中、后及献血后续教育五个阶段,其内容包括血液知识等17项,结果显示,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前后,自愿献血人数、再次献血人数、一次献血400ml人数分别从20.16%上升到66.42%。1.23%上升到31.59%,O.32%上升到18.07_%;结果显示,干预前后献血者体检合格率从67.8%上升到86.86%;脂肪血的比例从5.80%下降到1.49%;主动退出人数从1.86%上升到26.53%;延期献血人数从36.03%下降到12.58%;不宜献血人数从62.11%下降到60.60%;投诉率从O.30%降至0.06%。认为做好健康教育不仅是对献血行为的尊重和认可,也是对潜在献血者的鼓励。由此可见,在采血工作中,采血护士不单纯是采血者的角色,还扮演着宣教者的角色。同时还能使现有的已成为无偿献血者而感受到自豪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宣传活动中去,发挥他们象使者一样的作用,吸引更多新的无偿献血者。

    综上所述,无偿献血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争取在短时间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偿献血,除了要做好宣传工作外,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已日显益彰,在减少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及稳定无偿献血队伍和吸引更多新的无偿献血者的工作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随着护理工作在无偿献血整个过程中的参与及渗透,必将促进无偿献血事业不断发展,为临床提供更多高质量、安全的血液,造福于人类。, 百拇医药(谭渭萍)


    参见:100md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献血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