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093920
九旬老太写书忙(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2011年第5期
     她叫杨玉文,一位91岁的老太太,只念过一年私塾。一夜之间竟冒出写书的念头。一般人在耄耋之年早已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但她不甘寂寞,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书。一本20万字的《鬼子来了》的大作问世,一不小心成了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2006年。《鬼子来了》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圈内人戏称杨玉文是当代的“女高玉宝”。

    2010年12月。杨玉文还做客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目,讲述她的写作故事。杨玉文说:“这么大年纪还能出书,还能继续写作,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36岁,给自己一个新

    杨玉文出生于1920年,在过去兵荒马乱的年代,她的父亲从河北省带着全家12口人逃荒到关东,在沈阳市(当初叫“奉天”)落脚。“九一八”后,日本入侵东北,她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于内蒙古、辽宁等地,在新中国成立前落户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 百拇医药
    童年的时光是温馨的,她曾受过一年类似于私塾的家庭教育,这在过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儿。她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等启蒙的书。

    1948年,杨玉文和一个开照相馆的男人结了婚,育有8个儿女。解放后。杨玉文赋闲在家,成了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妇。杨玉文有个习惯,就是非常喜欢了解国家大事,听广播、看报纸、讲故事成了她的必修课。

    2004年元月1日,在过新年这天,杨玉文作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她要亲自执笔撰文,把自己的一生经历当故事一样写出来。大家听了,都笑得不行,当场好几个人的肚子都笑痛了。

    老年的杨玉文每天都要靠看电视打发时光,前两年,杨玉文突然患了耳病,听力一下子不行了,只看见电视上的人影晃动,嘴巴一开一合,可就是不知道人家说的是啥。从此,杨玉文无事可做,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儿女们担心老人心里憋闷,在当地政府机关上班的女婿就常常前去看望老太太,每次都要找一些喜闻乐见的报纸杂志带给老人看。杨玉文不看则已,一看就上瘾,特别是报刊上连载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如果缺了哪期她非要让人找来阅读不可。
, http://www.100md.com
    有一回,女婿来探望杨玉文老人,老人刚在报纸上看了几个小故事,就把报纸一扔说:“哼!我肚子里的故事,多着呢!比报上的还有意思呢!”女婿一听,就乐了,说:“妈,那你把肚子里有意思的故事写出来,我看看咋样,要是有趣,也给你推荐推荐到报社去发表。”当时女婿只是说着玩儿,想不到杨玉文还真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杨玉文老人说话还真算数,每天早上,当阳光照进屋子里时,就已经准备写作了。她用圆珠笔和小学生使用的方格本,趴在桌上,认认真真地写起来。冬天屋子太冷,杨玉文每天只在阳光充足时写两三个小时。她还给自己搞了个规划,要保证每天至少写800字以上,写的都是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或所见所闻。

    由于潜心写作,杨玉文与邻居们的交往突然停止了,大家在一起谈论时说这些天怎么没看见杨老太太,有好奇的人到她家一看,呵!只见老太太正端坐在桌前写写画画的。有人立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大家到她家一看,都笑了,不过,都没看明白杨老太写的是什么。不识几个大字的杨老太要写书,邻居们都笑岔了气。一句话中有一多半的字是错别字,不会写的字就用圈代替,还有同音字,实在不会写就空在那,等谁来就问一问再添上。你看看,这水平也能写书?
, 百拇医药
    人老了写字很费劲,大家知道后就主动帮助她,杨玉文身边的老师也多了起来。人一旦有了明确目标,思路也就顺畅起来,过去的记忆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心想到哪儿,她就写到哪儿。如果发现写跑了题,她就立即纠正过来,回到主题上接着写。

    孙女给杨玉文找来一本新华字典,可她不会拼音,也不知道偏旁部首,有字典却不会使用。“抓住谁就问起没完!”杨玉文老人的女儿笑着回忆说:“我们一看见她拿着本子和笔走过来,撒腿就跑。”没几天,杨玉文写书的事儿被传得很远,大家一提起这事儿,就笑得淌眼泪。

    一直写,坚持就是胜利

    为了写作,杨玉文的手冻肿了,儿女们看见母亲铁了心要写书,都心疼了,他们在市里园林小区租了一问暖房,让老人住进去,女婿还为老人找了一张办公桌。写作条件明显改善,杨玉文写书的劲头更高了。她埋头写了3个月,大家也不知道她究竟写了些什么。但看到老人从写书之后,身体比以前硬朗多了,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大家也就开始支持老人写作。
, 百拇医药
    写了3个月,杨玉文郑重地将自己的“大作”交给了女婿。女婿接过一看,眉头立刻就皱了起来。“这哪是写的书啊?没标点,没段落,错字连篇,无法读成句子,写的故事东一耙子西一扛子,婆婆妈妈的家庭琐事,读起来让人如坠烟雾中。”女婿把岳母的“天书”束之高阁,不再理睬这件事儿。

    隔了两个月,杨玉文小心翼翼地问女婿:“我写的那本书人家报社能不能刊用啊?”女婿不忍心“欺骗”岳母,就告诉她说:“写书得先构思,列提纲,再行文。要把最有趣的故事写出来才行。”杨玉文一听就懵了,知道自己写不好书,但她还是想知道到底怎么写才能行。

    不过,她还是悟出点名堂,有了首次失败的写作教训,杨玉文开始研究起怎样“构思”写作。一到晚上,她就躺在床上思来想去地研究起来,再把故事按先后顺序认真回忆,第二天把要写的故事写出来。一天,不服气的杨玉文偷偷将自己写的书稿寄到一家报社,结果一点消息也没有。老人说:“自己写的稿子寄出去后,就像怀孕的母亲等待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一样。”
, http://www.100md.com
    一天,做过新闻记者的女婿闲来无事儿,他又仔细读了一遍岳母写的东西,竟然觉得还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老人的经历是一部民间“史书”,非常难得。为了让岳母尽快走上写作之路,他去书店买了本萧红的《呼兰河传》,书中白描式的写作风格很适合岳母参考借鉴。他还根据实际情况,给岳母制定了读书和写作规划。参照计划,老人要用1个月的时间看完《呼兰河传》后再找找写作的感觉。

    看过《呼兰河传》后,杨玉文觉得书中被开水烫死的“小团圆媳妇”、能说会笑的“王大姑娘”、憨憨的“冯歪嘴子”,写得挺有意思,这些故事自己身边就有。杨玉文还想起了自己苦难的身世,小时候随父亲一路逃荒要饭到沈阳城。母亲生下弟弟后在贫困交加中病亡。小鬼子侵占东北后,一家人四散奔逃,姐姐累死,弟弟病亡,这太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了。杨玉文一下子来了写作灵感,她说:“小鬼子来了,日子更加艰难,一家人拼命扛活,也吃不饱肚子。我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这回又写了3个星期。杨玉文问女婿:“这几篇稿写得行吗?”女婿认真地把岳母写的文稿进行了修改,整理出几篇写得有趣的故事,第二天送到了一家报社。编辑一看,这稿子还, http://www.100md.com(阿忠)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