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茶·健康天地》 > 2014年第2期
编号:13701761
上海老味道——小笼和汤包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日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4年第2期
     小笼和汤包是一对孪生兄弟,只不过,今天哥哥的名气盖住了弟弟,弟弟几乎隐姓埋名,退出江湖了。在二十年前,金陵东路上的那家老字号天香斋还是吃客盈门,上午供应小笼,下午供应汤包。小笼每两八只,个儿大,皮儿薄,肉馅儿足,一咬一口汤。汤包也是一两八只,也是半发面的皮子,韧而有劲,不同于它哥哥的是,折裥打在底下,上面光溜溜的赛过和尚头,吃的时候还配一碗清汤。每天,天香斋的老师傅踏黄鱼车到某肉松厂拉一桶煮猪肉的汤来,只消加点盐就很鲜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桶肉汤使天香斋驰名遐迩。有些老吃客喜欢把汤包浸在汤里吃,以为正宗,其实纯粹是多此一举。一样的一口一只,再喝一口汤送一程。

    后来,天香斋关门了。不少老字号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退出历史舞台。此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汤包,只剩下小笼在江湖上独往独来。

    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是大大的有名,所谓馒头,是旧社会不分大小的叫法,如今大家吃得细,称谓也就不可马虎了,馒头特指大的那种,比如巴比馒头,两只落肚,一顿管饱。小笼的身份确认,就特指一两六只以上的袖珍肉馅包子。

    南翔馒头店是脉络清晰的百年老店,它创始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在中国饮食史上已经走过一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最初它叫日华轩,是一家专营糕团的小店,老板姓黄。黄老板去世后,家业由他的养子黄明贤继承。那个小老板比他的养父见识要多,脑子比较灵活,眼瞅着糕团生意不行了,就赶快调头做起了馒头、馄饨。这两样吃食以小麦为皮,馅心都是猪肉的。清末的江南一带,养猪的人家还不少,猪肉并不贵,肉馒头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小食。刚开始时,肉馒头做得跟今天的巴比馒头一般大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