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04年第4期
编号:11095876
别怕孩子犯“错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日 《大众健康》 2004年第4期
     一位朋友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老师家做客,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好,打不开。于是朋友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会牢牢地记住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打开了门,他欣喜地拍着双手,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孩子的错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必须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负弱小等;而另一种则是在求知和探索中出现的“错误”,应该允许孩子犯这样的错误。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其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假如不给孩子自己开门的机会,轻易地帮他打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于依赖父母。

    有一次,笔者的儿子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我的面拿了一只碗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他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遭受训斥和惩罚,躲在一旁不敢说话。但我只是要他自己扫去碎片,让他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儿子从易碎的瓷器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我想,那一只被儿子故意摔碎的碗还是非常值得的。与之相反的例子是,笔者的一位亲戚,小时候尝试着自己洗衣服,用去不少洗衣粉,还把卫生间弄得一塌糊涂,却连衣领都没洗干净,结果招来母亲的一顿臭骂,父亲还差点打了他,从此,他对洗衣服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和恐惧。后来他离家求学,洗衣服便成了天大的问题,他连一条裤子都得送至洗衣店,或者大老远地将脏衣服带回来交给母亲。这样看来,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做法,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的、真正的错误。, 百拇医药(刘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