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08年第2期
编号:12066615
“高黏滞血症”是病态吗?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大众健康》 2008年第2期
     有人在抽静脉血化验时,看见自己的血液流入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的速度较慢,并且呈深红或暗红色,常常问护士“我的血是不是太‘黏稠’了?”人们一般认为,血液“太稠”可引起“卒中”等心脑血管病。

    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可导致血液颜色变深红或暗红,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度增高。但是,引起人体血液黏度增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多和一些大分子蛋白质成分(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脂蛋白等)增高,因此仅凭肉眼观察血液既不科学,也容易引起误解。例如,静脉血因含氧量低,血液可呈暗红色,可能并非红细胞过多所致。

    血液黏度属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内容,因此在一些医院又将血液黏度及其有关检查统称为血液流变学检查。目前,医院化验室常用黏度计来测量血液黏度。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液黏度的影响因素,可能还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比容(反映红细胞数量和体积变化)、红细胞变形性(反映红细胞在血流中发生形态变化的能力)、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试验项目。

    如果血液黏度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并且间隔15~30天复查仍增高,提示有高黏滞血症。持续性高黏滞血症提示身体处于一种无或有症状的病理状态。高黏滞血症可能是血栓病发生的早期表现,也可见于一些易导致血栓栓塞的前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等。一旦发现持续性高黏滞血症后,尤其是伴有一些症状(如头晕、视物不清、手指或脚尖发麻等)时,应及时去医院查明病因,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这对防止或延缓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缺血性卒中)等的发作有重要意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