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094068
核事故泄露哪些放射性物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大众健康》 2011年第5期
     日本里氏9.0级大地震发生后,引发海啸及福岛核电站事故,连续数日,核事故险情不断,对其周边国家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人们最想知道的是,核事故泄露出的放射性物质都是什么?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会有哪些危害?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个人防护措施呢?

    核事故的五个特征

    简单地说,核事故就是指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在事故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核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安全事故,常常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事故的发展非常快,从出现事故到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入大气,时间约为半小时至数天;

    (2)多途径及多种放射性核素照射;

    (3)影响范围广、人员多、作用时间长;

    (4)核事故不仅可使部分人员伤亡,而且可造成广泛及深远的社会及人员心理影响,并在事故后期遗留大量特殊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5)需要经专门训练的救援队伍。由于核事故的特殊性、突发性和社会性,因此需要经过训练、短时间内能集中进行善后救援工作的队伍。

    核事故泄露哪些放射性物质

    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采用的核燃料主要是含3%左右的铀-235。铀-235裂变时会形成60余种不同的碎片,这些碎片通过β(贝塔)衰变,产生约250种不同核素,称为裂变产物。在这些裂变产物中,质量数集中在95和140附近,如碘-131、铯-137和锶-90等。

    裂变碎片是放射性核素,会发生一系列的衰变,具有较强的放射性,主要为β射线和γ(伽玛)射线。有的核素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如碘-131(8天)等;有的核素半衰期较长,如铯-137(30多年)等。虽然核电站的反应堆中产生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放射性物质是不会向环境中释放的,其主要原因是核燃料和裂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被密封在锆合金的包壳中,只要包壳不发生破裂,这些放射性物质就不会出来。

    核泄漏事故发生时,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一般可分早期照射和随后的照射影响两个阶段。

    早期照射

    外照射和内照射

    早期照射主要是放射性物质随空气扩散。空气中具有γ射线衰变的放射性物质,会对处于空气污染区域的人员产生直接外照射,或放射性物质沾染在人体皮肤和衣服上,给人体造成照射;同时,通过呼吸道,空气中的部分放射性物质可以进入人体,给人体造成内照射。外照射的剂量大小与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人员在污染区停留的时间、放射性物质沾污的量和沾污的部位等有关。

    放射性物质沉积在不同的部位

    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依据放射性物质的特性不同,在人体中的沉积部位和器官也是不同的,如碘-131主要沉积在甲状腺、铯-137主要沉积在肌肉和骨骼等。

    随后的照射

    有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排出人体,对人体的影响也就较小。有些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很难从体内排出,在随后较长的时间都会对人体造成照射。

    随后的照射主要由放射性物质的沉降引起。放射性物质随空气扩散后,在它所经过的地方会有部分沉降到地面,从而污染地面上的土壤和水体,生活在污染区的人员会接受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同时,放射性物质还会通过各种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内照射。土壤和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被植物(青草、蔬菜、水果、粮食作物等)吸收,人和动物食用这些植物时,放射性物质转移到人和动物体内;人若食用牛奶、牛羊肉、鱼等,放射性物质也将转移到人体,给人体造成内照射。

    认识放射性碘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几次核事故的洗礼,当时大凡受到辐射影响的,都无一例外受到了放射性碘的伤害。

    放射性碘是重要的核裂变产物之一,在核爆炸或核能企业尤其是核电站严重事故中,它是污染环境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碘元素中最有卫生学意义的是碘-131至碘-135,尤以碘-131为主。

    碘属卤族元素,化学性质活泼,许多碘化物都具易挥发性。放射性碘极易由胃肠道、呼吸道和伤口吸收,吸收速度快,吸收率高。无论是无机或有机碘化物经口摄入后1小时,吸收率约75%~83%,3小时后可完全吸收,吸收部位主要是小肠;气态碘或气溶胶碘吸入后1小时,吸收率可达80%以上;伤口对碘的吸收率可达70%以上。

    碘高度浓集于甲状腺

    碘在体内高度浓集于甲状腺。当摄入小量碘-131对甲状腺达到数戈瑞剂量时,开始可引起腺体功能增强,而后个别人可缓慢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当甲状腺受照剂量达30戈瑞时,便会发生永久性功能低下;剂量达100戈瑞则甲状腺遭到破坏,可使腺体滤泡萎缩、间质及血管纤维化。

    放射性碘对儿童危害更大

    放射性碘对儿童的危害性比成人大。同一活度的放射性碘,儿童摄入后甲状腺受照剂量为成人的2~10倍,而其更大的危害性还在于它可从妊娠母体传递给胎儿,随胎儿甲状腺功能的形成而浓集于腺体,使胎儿甲状腺剂量约为母体甲状腺剂量的10倍。放射性碘内照射的远期危害是诱发甲状腺癌,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的4年,就发现了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增高,在2000年统计发生的1800例患者中,多数是3个严重污染区的儿童。

    正是由于在核事故时人有可能最先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故推荐此时服用稳定性碘,使甲状腺吸碘量达到一定饱和,从而阻止或减少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推荐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

    核事故时可能造成食物污染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碘-131、铯-137和锶-90等几种。它们通过食物链向食品中转移,其主要的转移途径包括向水生生物体内和向动植物转移。其中牛奶中的碘-131峰值一般在一次孤立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后48小时出现,因此对牛奶的控制较其他食物尤为重要。

    核事故发生后,越早将奶牛和其他肉食用的牲畜撤离受污染的牧场,并喂以未受污染的饲料,牛奶及其他肉食品的污染水平就越低,人们食用后可能接受的照射剂量就越小。同时,对受污染的牛奶、水果、蔬菜、谷物等食物可采用加工、洗消、去皮等方法去除污染,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蜕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而且这种对策的风险和代价很小。

    政府部门对食品、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也给出了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浓度限值:在规定时间内摄入的放射性物质所致公众内、外照射的待积剂量(成年人按50年、儿童按70岁计算)应满足年剂量限值的要求,即公众每年小于1毫希伏。

    正常环境中的土壤和水中也有少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铀、钍、镭、钾等)和人工放射性核素(铯、氚等),因此,各种食物中或多或少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有些地区要多一些,有些地区少一些,它们并未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即使食用了放射性食品,只要其放射性核素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以下,就没必要担心健康问题。

    可以采取的防护措施

    在核泄漏事故发生时,放射性烟羽(含放射性物质的空气和气溶胶)将向空中扩散,当这种烟羽可能随大气到达你所生活的区域时,个人如何对加以防护呢?

    (1)携带收音机:

    注意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的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若发生核事故,当地政府会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实时发布指令和通告,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民众,让大家保持镇静;而这时携带收音机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了解外界、接受信息的方式,使用带电池的收音机主要是为了防止在事故突发情况下找不到有效的电源。

    (2)穿戴帽靴、勿淋雨: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以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若是下雨天,则更应尽量避免淋雨,因为许多放射性物质会随雨水沉降,从而对身体造成污染。

    (3)关闭门窗和通风口:如果要求你撤离,注意保持门窗和通风口关闭;如果建议你留在室内,则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这种措施会尽可能减少外界空气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

    (4)进入地下室:如果可能,进入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区域,因为地下区域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程度大一些,能更充分地保护你。

    (5)彻底洗澡换衣服:如果你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放射性污染的环境中,则应更换衣服和鞋子,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密封塑料袋,放到偏僻处,使受到污染衣物上的放射性物质慢慢衰变减少;彻底洗一次澡以清除体表的放射性污染物。

    (6)封好食品: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或冰箱里;事先没封的食物应先清洗再放入容器。

    (7)别用电话:如非必要,不要使用电话。因为电话有许多孔口,外界放射性物质容易对其造成污染,进而将污染物传递给人体。

    (8)用铅板等遮挡: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在紧急情况下应就地利用周围屏障及时避险,防止短时间内吸入过多的放射性物质,待放射性烟羽漂过后再采取其他防护。

    (9)严防死守五官:进入空气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 http://www.100md.com(马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