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7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092102
运动健身 只靠App是不够的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大众健康》2017年第8期
运动健身 只靠App是不够的

     “Keep懂你但keep不懂健身”之类的说法曾频繁刷屏,一时间关于怎么挑选健身App众说纷纭。

    打开手机,教你如何健身的App花花绿绿地占据了快半屏,一圈点下来光打卡就过去了半个小时。现在,各种类型的健身App非常火爆,种类层出不穷。其中某知名App宣称注册用户超过8000万,顿时身边朋友圈里涌现“打卡健身”风潮,每天不秀一下自己走了多少步、跑了多少圈、做了几组训练好像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社交网络上随后又有质疑声,有人说这类健身App提供的影像资料不具指导意义,课程设置与难度体系不合理,违背健身基本常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请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运动康复与健康教研室主任戴剑松来答疑解惑。

    健身App结合了运动与社交

    戴剑松认为,健身App是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之后大众了解健身的一种方式,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运动健身很复杂,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是难准确进行训练的。健身App的好处,第一是可以让人“依葫芦画瓢”,自己进行模仿和训练;第二是能够满足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运动的需求,使健身变得更简单、更便捷,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扩大运动健身的范围。

    一款科学、专业的健身App要有科学的锻炼体系设置和激励机制。因为这是IT企业研发用来盈利的产品,需要大量用户基础,会考虑到大部分人的需求。比如女性为了减肥,男性为了增肌,或者有些人因为背部肩部劳损等有局部锻炼的需求。相关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与研发时,会请一些外形良好的专业人士来编排动作和课程,提供技术设置的人有专业基础,帮助这些健身App从拍摄角度来指导动作的标准度和规范性,使动作更容易掌握。同时,要包含热身和拉伸等,在推向市场之前会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在国际上一些运动产品也会做测试和研发,比如莱美公司在推出每一套团操的时候会请运动专家做测试,对热量的消耗和体能都有数据记录。

    另外,健身App也满足了大家社交和自我表达的需求。使用健身App做运动本身就是要秀出来的,大家出于社交的想法在朋友圈秀,其实这和人们以前跟着电视跳操是一回事,只是空间和场景的限制变小了。

    这些App推出的初衷是让大众对健身这样具有一定门槛的事情有了解和能够轻松进入,使用技术推动其规模化、可实现化。有的App的宣传口号是“自律给你自由”,让人们对运动目标有更好的预期管理,通过自律和努力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生活状态和身材。

    专业指导依然无法替代

    那么,有了健身App,对于一个零基础的想健身者或健身爱好者来说,就能够替代健身房或者私人教练吗?

    戴剑松认为,App所起的更多的是引导和示范作用,它无法替代健身教练等专业人士。App可以让你动起来,活跃起来,完成0到1的过程。在经过初级的锻炼之后,人们会发现自己的锻炼效果甚微或者减肥的目标没有达到,这时就会求助专业人士,比如找一个线下的教练来指导。

    健身有很多标准,比如動作的要求等,只看着视频做,未必能完全做到位。视频中提供的是标准化动作,但有的时候做的不到位,会没有效果,甚至带来伤害。虽然App上记录了很多运动结果,但并未给出关于质量的反馈。美国医学会也建议,健身者应该找专业人士来指导自己。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虽然用户数量不同,但各种健身App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哪些专业、哪些业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分辨的,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和方便使用,缺陷在于不够系统。如果想通过App来减肥运动,确实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无法保证训练质量,且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动作能否造成运动损伤,能不能够达到模特示范的那样标准程度。

    动起来更重要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其实“真正开始练更重要”。运动的目的以健康和减肥为主,最主要的是动起来。通过运动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坚持健身、减肥本身是很困难的事,很难通过App就能达到,所以说健身App并不能从健身教练那里抢走客户。健身是非常多元化的,传统意义上健身房的健身以及在小区里的活动都是运动的一个部分。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指导呢?其实现在需求端非常旺盛,但供给侧还不够完善。人们平时接触到的除健身教练、医生、学术研究者之外,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人也有很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能力去鉴别,无法区分谁讲的内容是专业的。人们应该多接触一些专业的运动健身节目,通过媒体渠道或者多买些书看一看,慢慢摸索,边运动、边体会、边感受,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想要运动健身,还是应求助于医学专业人士,比如康复治疗师和运动医学科医生。

    专家简介:

    戴剑松,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运动康复与健康教研室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国家高级健身教练,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培训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 (李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