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老年保健》 > 2004年第7期
编号:11095084
曲格平:我的梦想是有一片清澈的蓝天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日 《中老年保健》 2004年第7期
     曲格平:1930年6月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4年被聘为全球环境基金会高级顾问。1987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质奖章,1992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奖,1993年获中华绿色科技奖特别金奖,1996年获荷兰“金方舟”勋章,1999年获日本“蓝色星球奖”,2001年获世界自然基金会“爱丁堡公爵保护奖”。著有《中国的环境管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等专著,曾获国务院经济技术中心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被誉为国际环保战线不懈战士的曲格平,虽已年逾七旬,仍不遗余力、满腔热情地高擎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绿色大旗。

    十多年前,站在联合国1992年度国际环境奖领奖台上,曲格平发自肺腑地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而共同奋斗吧!”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曲格平历时数十载,摸索着一条中国模式的环保之路。“环保亦是公益事业,我这辈子早与环保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将会为之奉献一生。”曲格平说。

    从“环境卫生”、“环卫工人”,到“环境保护”,中国环保30年,成绩斐然

    问:据说您最初的环保念头萌生于自己的家乡,是吗?

    答:我出生在泰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我的家乡很美,高山、寺院、松林、绿水,还有一座被人们称为“晒书城”的孔子庙。童年时的家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景。 我特别喜欢与小伙伴们在田野和山林间捉迷藏,玩起来就废寝忘食。十二岁以前,还常常嬉戏在这片令人心醉神迷的山林中。然而二十年后,当我有机会回到久别的故乡时,却是另一番触目惊心的境况——山寨没了、庙宇毁了、松林砍了,晒书城也荡然无存!心中的童话世界消失了!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潜意识里萌生了一种向往:与自然和谐共处,把美好还给人类。在从事数年专业工作后,1969年,我被调至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负责联系环保相关事宜。

    问: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起步于何时?

    答:毋庸置疑,周恩来总理应该是新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70年,周总理在接见日本客人时,了解到随行人员中有一位是专门报道公害问题的记者,便特意请这位记者给国家机关和各部委的负责人讲演。当时这是一个难题——让部委的军代表和部长们听一个外国记者讲话,人们难以接受。于是,我们想了个主意,拉条线,摆个喇叭,请部长们在会议室听。会后,总理询问结果,还要求分组讨论写报告。尽管“文革”时期很多事都顾不上,但环保一事总理却抓住不放,并对报告做批示,要求把文件发给出席全国计划会议的人。这份文件应该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份关于环境保护的文件。中国环保起步主要是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始于“综合利用”。就是现在,这个观点也不落后,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即现在所说的“循环经济”。

    问:这些年来环保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人们只知道“环境卫生”和“环卫工人”,不知还有“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对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到底应该怎么称呼,专家们的意见很不一致。后来我们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就照英文直译过来,叫“环境保护”。应该说,我们最初的环保概念、所理解的环境问题和世界所谈论的环境问题并不一样——我国认为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而世界谈论更多的是生物圈、水圈、大气圈、森林生态系统等“大环境”、“大问题”。当然,现在我们所说的环境问题已经与国际接轨了。

    三十多年来,经过环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成绩斐然,用世界银行的说法,就是“中国环保成就史无前例”。在世界银行题为《中国:土地、水和大气——新世纪的环境优先领域》的报告中,肯定了我国在三个领域取得的成功:一是20世纪90年代后5年减少了工业废气、废水的绝对排放量;二是通过大规模投资,开展恢复森林植被和植树造林活动,扭转了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三是通过实施大规模的预防治理项目,扭转了灌区土地二次盐碱化的趋势。

    人类应该师从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问:如何理解“师法自然”?人类应该怎样去做?

    答:“师法自然”就是要掌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对人类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智慧。在我们祖先看来,应该“天人合一”:森林是我们的头发,河流是我们的血液,高山是我们的头颅,大地是我们的胸膛……自然万物因有灵性而受到尊重。当我们面对大自然时,应该心存感谢,是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命和福祉。

    过去我们一直都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自然,其实,这种观点是工业时代的信条。现在,人们认识到人仅仅是自然链上的一个环节,这根链条无论在哪个环节上断裂,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人类应该师从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实上,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不能持久。

    我的梦想是期待有一天,所有的生灵都得到上苍的关爱和人类的善待。我以一个环保老战士的名义,向地球村的村民提出一份忠告:谁毁弃了家园,谁就输掉了未来;谁保护好环境,谁就赢得了明天。

    如果算得上事业有成,那是因为我比较幸运,也比较执着和勤奋

    问:在您的环保生涯中,有着太多的第一:中国第一位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中国第一任国家环保局局长;中国第一位由国际组织为其出版英文专著的政府部长;中国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任委员;中国联合国环境大奖的第一个获得者等等,您事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事业有成,我理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主观因素—上进心,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有人曾说过:天助自助者。二是客观因素,即要有适宜的社会环境,让才华得以施展。当今,一有改革开放的人文环境。二有能采纳意见的领导层,我很幸运遇到了能采纳意见的领导者。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大政方针方面,我们提出一些重要主张,例如将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三大环境政策;在管理制度方面,确立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在法制建设方面,提出多项环境法律议案并参与起草;在舆论监督方面,像发起并连续开展10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等等。诸多政策性意见被采纳,说明国家领导人有从谏如流的政治家风范。犹为庆幸的是,政府还授权我去组织实施被采纳的建议。从1980年到1993年初,我一直担任国家环保局局长职务,之后又到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这两段经历给了我一个从建议到组织实施的机会。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我是幸运者。第三是有一批通力合作的同道。我认为我的成就其实也是几十年来与我并肩奋斗的同事们支持的结果。说到长处,只是我还比较执著、勤奋。我有个习惯,每个时期总是找一些问题来思考,一有思路,就与有识之士共同来探讨。

    最后,当曲格平这个可敬的老人为配合摄影师拍照穿上西装时,他笑了起来:“看来我是发胖了,几年前的西装穿上有些紧身了。”可是,我们分明看到:曲老单薄的身形被过时的西服裹着,愈发显得清瘦,但矍铄的眼眸却映照出一片清澈的蓝天——那是曲老毕生的追求……, http://www.100md.com(欧阳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