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老年保健》 > 2004年第9期
编号:11095000
美丽生活DIY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日 《中老年保健》 2004年第9期
     生动可爱的布老虎,精美漂亮的中式盘扣……看到这一件件做工精制的布艺作品,您一定会以为它们是出自哪一位高级手工艺人之手。然而,这只是来自于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年布艺手工爱好者——郑老师。说她是爱好者,其实并不准确,因为郑老师的手艺已经大大超越了爱好者的水平。

    在几十年手工制作精美布艺作品的过程中,郑老师用双手创造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美丽生活。

    快乐至上DIY

    有人曾说,那些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无论他们取得的成就多么令人羡慕赞叹,往往都只是出自一个单纯的动机。郑老师的手工制作也不例外,她对布艺的痴迷,最初只是源自童年时最大的需求:玩。

    “小时候条件差,不像现在的小孩子有那么多的玩具可选择,随便一说父母就乖乖买来送到手中。那时我们的玩具只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小时候起,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做布娃娃,找一块大人不用的布料,缝出娃娃的胳膊和腿,然后画出鼻子、眼睛和嘴,一个最简单的娃娃就做成了。然后就是模仿家里的东西绣花,做几个沙包、毽子来玩玩。总之,就是开动智力,用尽各种手段和一切可用的材料,来满足自己‘玩’的需要。”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密,可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却越来越少,因为这种快乐来得太容易了。当时的郑老师们那种乐趣不是现在的孩子所能体会得到的。
, http://www.100md.com
    “等到上了小学,学校有了手工课,这下我可是‘如鱼得水’了,在叠纸的手工课上跟着老师做了不少手工小玩意儿。到了中学,因为常年的手工制作多多少少让自己有了些初步的‘美’的意识,并锻炼了双手的灵巧,我在美术课上的绘画作品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可给了我不少的满足感,从此就更加着迷于美术制作。后来上了医学专业学校,因为比较细心、好静,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政治运动的时候,我往往被老师留下来帮助他们做人体内脏的模型。见我手还算巧,制作毛主席石膏像的任务也落在了我的身上。现在回想起来,在上学期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手工制作。工作以后,因为太忙,才将这方面的兴趣搁置了许多年。”

    学以致用DIY

    70年代,郑老师在西安的工厂上班,厂里有不少来自上海的女工,她们讲求时髦,喜欢打扮。在那个大街小巷一片灰、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年代,这种对美的追求态度不啻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诱惑。很快她们开始无师自通地自己做衣服,也带动了厂里的其他人,没过多长时间就形成了由钳工画图裁剪,她们手工制作衣服的“工作流程”。郑老师负责的主要是装饰,绣花、做扣子什么的。那个年代工人的工资很低,而一件衣服布料就要花20多块钱,工人们自己做衣服就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从那以后,郑老师也开始给自己的家人做衣服。“一开始我买服装书照着做,慢慢地便能见到人家穿的什么新样子自己就能照着做出来了。手艺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在厂子里与姐妹们工间休息时切磋技艺,相互交流”。
, 百拇医药
    90年代以后,人们的衣着服饰起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各方各面修饰自己,大到越来越鲜艳的服装色彩,小到发卡上清新雅致的小花。郑老师说:“我对这些新事物都很好奇。激起我后期的布艺创作激情的,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一个女士的发卡上装饰有漂亮的布玫瑰,自己也想动手试试。于是也买来一个同样的发卡,把那发卡上的玫瑰细细拆开,仔细地琢磨,知道了其中的“奥秘”。由于我做工细,很快就比市面上制作的布玫瑰更加精制漂亮了。这一实践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从此就常常把做好的小装饰品镶嵌到其他物品上以增加其美观。不断的实践中,我的手工艺作品实用性也越来越强。在一些钱包、发卡、扣子还有带布边的小镜子上我都镶上了自制的小玫瑰,使它们旧貌换新颜,也使得见过的人没一个不喜欢的。”

    当然,对于自己制作的这些作品,郑老师没有把它们作为商品。一是因为当初做这个只是因为兴趣,二是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现在人老了,眼睛花了,每天上公园锻炼身体、买菜做饭又得花大量的时间,就没有多少时间花在制作布艺上了,因为这活儿要求做工精细,出活儿很慢,往往两三个星期才能做成一只布老虎,所以只能作为爱好,送送朋友什么的,大批量制作不行。“说到底,我就是喜欢这个,对它有兴趣,所以全身心投入,再说手工制作对身体还是很有好处的。在制作的时候需要不停地动手、动脑,在模仿民间作品的时候更是要动脑筋创新,这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对手眼配合能力的很好锻炼,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不是提倡老有所为,健康生活吗?不能老在家看电视,总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制作布艺除了满足我的兴趣,还能把自己的手艺用到生活中。我喜欢自己制作中式衣服,盘中式盘扣。我喜欢睡旧式的编织高枕头,可我先生嫌它不好看,我就灵机一动,给枕头戴上了一个布罩子,还镶上了一圈荷叶边,一下子温馨了很多。”谈起布艺来滔滔不绝的郑老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 http://www.100md.com
    传播快乐DIY

    到了90年代,我国也陆续出现了以手工制作、编织为主要内容的杂志,郑老师就投稿把自己的作品推广给大家,甚至萌发了出书的念头。“在工厂时,我就喜欢给衣服做盘扣,”郑老师回忆道:“几十年下来,我一共制作了一百一十多种盘扣,积累了不少心得。1999年,工艺美术出版社帮我出版了专门介绍盘扣制作技法的书,里面记载了九十余种作品,我传播布艺技巧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盘扣的基本制法就是把布剪成斜条,做出“扣门”,再盘出扣子。扣子的样式可任由自己的想象来制作。因为出书要让读者看清楚并了解盘扣的制作过程,郑老师就请先生把各种盘扣的样子画下来,还一一取了名字。她给这些精致可人的盘扣起的名字拟物拟人,使作品神形俱备,更加富有表现力:“金瓶藏宝”、“金龟出海”、“霸王别姬”、“王母仙桃”、“梅花吐香”……都是她看着做好的扣子的样子挖空心思琢磨出来的。在郑老师灵巧的双手下,凤凰、菊花、小鸟栩栩如生,应有尽有。整本书通过这些色彩迷人的盘扣传达出富贵吉祥的传统韵味。

, 百拇医药     光出书,还不过瘾,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活动,郑老师于是办起了布艺学习班。说到自己开办布艺学习班的事情,郑老师更是喜不自禁:“近几年,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相继举行了‘民间手工艺大赛’,我因为上过电视就小有一些名气,于是1997年退休以后就在学校老干部处连续办了两期手工布艺学习班,今年4月又办了一期。学生也都是离退休的教职工们,大家因为对这个有兴趣都全身心地投入,在一起交流,心情也很愉快。有的学生兴趣可大了,还熬夜制作布艺呢!大家的基础不齐,我的授课进度也随时改变,因为学生们大都是知识分子出身,所以我的教学目的重在多教会她们一些基础的针线活,比如帮小孙子缝制小衣服呀,自己学会编制毛衣的针法呀,这给她们的实际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她们还有人把课堂上学会制作的布老虎带到海外,传播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学习班还通过学校老干部处的联系,使自己的活动与北京市教育系统、电视台的社会活动挂起钩来,今年春天的布艺展览就是为了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由社区办事处举办的。其中绝大多数展品都是我和这班学员的作品,反响挺好,海淀电视台和街道领导都来了,周围好多居委会的人也都来参观。瞧,我今天就拿了一些展品过来。”看一看,果然各具特色,而且是浓郁的中国味道。

    现在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了,好多人已经坐不下来,各种艺术制作也在不停地追逐着流行的步调,比如新近流行的指甲彩绘和陶吧、布吧等等。对于这种趋势郑老师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只有本民族的艺术才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会随着流行的趋势起伏而被人遗忘,比如近两年唐装、中式盘扣的盛行,都证明了这点。“整体来看,我觉得民族的东西还是不能丢,否则对老祖宗有点说不过去,”她说“当然,我们制作布艺说白了还主要是图个乐,毕竟只有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嘛!”郑老师望着一件件亲手制作的布艺作品眼里充满了止不住的喜爱之情。, http://www.100md.com(敖祥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