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老年保健》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30939
从“可怜天下父母心”谈起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中老年保健》 2008年第1期
     新生入学报到开始了,某大学在迎来数以千计的外地新生的同时,也迎来了差不多同样数目的陪同孩子前来报到的家长。由于学校及其附近的宾馆、公寓早已住满,于是上百名学生家长便睡在了大学公寓前的足球场上及附近的空地上……

    人们愤愤不平了,感慨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什么是可怜?可怜就是值得怜悯和同情。也就是说,当父母对儿女的疼爱超出了情理常规;当父母在儿女身上所花费的心血,没能得到儿女的理解,没能获得预期的、相应的回应,以致旁人都看不过去。于是,人们便无比痛心地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对子女之爱,本应是可亲可敬、温暖如春的,缘何又变得 “可怜”了呢?作为父母,我们能否不那么“可怜”地去爱自己的子女?

    给孩子缺失的爱不要把满足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当做爱

    诚然,父母疼爱子女之心天日可鉴,其无私和宽宏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堪称人世间第一爱。这是我们每一位为人子女者终生也难以回报的。但如果父母之爱真到了“可怜”的分上,就有必要反省一下自身了。
, 百拇医药
    因为同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只有适度,才能最好;父母之爱,尽管博大深厚,也要有度有节,否则,依旧无法超脱物极必反的事物发展规律,以致从可敬可佩堕入“可怜”的境地。

    大学生小涛,热情地邀请几个家在外地的同学在暑假期间来自己家玩。因怕自己只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家太显寒酸,要求父母租一套豪宅。 父亲获悉某处有一套180平方米、带家具和屋顶花园的房屋要出租,急忙前去联系。房东在听了小涛父亲介绍的情况后甚为同情,主动答应以一个半月的期限、1500元的优惠租金出租。

    于是,小涛及其同学如约来到这个设施齐全的“家”,度过了一个舒心的暑假。“为了儿子的‘面子’,我们也只有硬起头皮挺。”小涛的父母如是说。可是,租住这套住宅及相关开销,半个多月就花去了3000多元。这可是一对退休老工人几个月的生活费啊!

    小涛完全是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发,为了面子,不惜“打肿了”父母的脸,自己充胖子。其心理与行为,不用说,是极端自私的。而其父母对儿子百依百顺的“爱”,也实在让我们感到遗憾——这原本是一个教育孩子诚实做人、不慕虚荣的好机会,却被这场“糊里糊涂的爱”驱赶得无影无踪。其实正是这种无原则的“溺爱”,正是这种“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甚至“操碎了心”的爱,才使得父母心变得如此“可怜”。
, 百拇医药
    至于前不久在传媒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家三口倾家荡产奔赴香港追星的事件中,那位一贯放任、支持女儿追星的老父亲,因为女儿未能圆满地实现追星梦,愤然投海自尽,更是让人想起了那句充满辩证的咒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给孩子需要的爱不要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当做爱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许多做父母的疼爱孩子,不仅仅是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还有一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爱子心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出于一种私心,是为了使自己心理需求得到慰藉。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却又往往“事与愿违”、“自讨没趣”。

    一名大学生在校门口拦住了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两人争吵了起来。原来这位妇女是大学生的母亲。因为儿子春节没有回家,母亲就从数千里外的老家来看儿子。端午节快到了,她还拎来了一篮子粽子。而大学生觉得衣着破旧的母亲会使自己“丢脸”,怕被同学看到后笑话,于是坚决不让母亲进校园。
, http://www.100md.com
    在儿子的一再催促下,这位母亲含泪掉头离去。临走时母亲还反复小心地问儿子:“要不要把粽子留下来吃?”儿子嘴里只嘟囔了一句:“你快走吧,谁还吃这个东西?”

    在这里,尽管孩子冷漠的态度遭人谴责,感情的天平重重地向母亲这一边倾斜;但我们却不能不说,母亲的做法确实有些欠妥。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心理成长正处于青春期,他正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好面子、慕虚荣,是这一时期青年人的重要特征。而母亲在事先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为满足自己想念孩子的心理需求,贸然前往,完全忽略了孩子此时的心理需要和现实环境状态。

    人在小的时候,就像接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一样,接受着父母之爱的抚育。父母也是在无条件地给予着,此时,接受者的内心是一切“以我的需要”为中心,而且也是无条件地接受父母之“爱”的控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内在的自我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感受、愿望和主见。此时,对于他们来讲,父母之爱中的很大一部分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那种时时处处都处于父母的监管之下,“总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的感觉,已成为他们心灵成长的“桎梏”。而这一时期,一股来自心底的力量正促使着他们极力要挣脱 “桎梏”,保护自己的心灵空间,去寻求心灵的自由。当孩子开始向“准成人”的行列迈进的时候,他们已不愿像儿时那样毫无异议地全盘接受父母“填鸭式”的抚爱,而是要与父母在心理上“平起平坐”地分享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甚至要独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这空间既是心灵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那是不允许他人控制和干涉的、属于年轻人自己的生活。
, 百拇医药
    这时的父母可能有些不习惯,他们极不情愿地看着失控的小鸟正飞向遥远的蓝天,便发自本能地做出一些“疼爱”孩子的事,想再次将孩子的心吸引到自己的身边。不能否认,父母之爱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但不少父母通常是从自己的心理需要出发来爱孩子的,因而这种爱就不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其表现往往是自己主观决定要给孩子什么爱,而很少考虑孩子实际上需要什么爱。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上面这一幕令人心寒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景。可是这种“可怜”的父母爱心非但不能赢得子女的理解,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反感,并且,他们在抵触之后还会产生深深的内疚。这就形成了一种负性情绪的循环。这种亲子之爱就在这“爱”—抵触—可怜—内疚—报恩的循环中延续下去,令当事人痛苦不堪,让旁观者也慨叹不已。

    一位正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在23岁生日时谈了她的感悟:“一个人完满稳定的情绪背景是以清晰而明确的自我状态作为基础的,在这样的心态主导下对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也就能为自己负责,为家庭、为父母负责。从小到大,父母的养育、教育都是在孕育一颗健康的心,这孕育不只是教育,孩子在这孕育中也得到了爱的满足。这时的你开始长大,开始走出自我中心,开始了心灵的成长,开始走向独立,开始长成了一个大我,开始享受幸福快乐的人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开始对父亲和母亲的给予心存感激!”

    保证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不能例外。依据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度而合理的关爱,自然会得到孩子的理解和相应的回报。这样,在那颗成熟而健康的心灵的孕育过程中,父母留给孩子的就会是可亲、可爱、可敬的,成熟而健康的印象。, 百拇医药(赵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