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药》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160671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刘维刚
第1页

    参见附件(79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双排螺旋CT,对56例鼻外伤者进行冠状面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56例鼻外伤患者,12例X平片未显示骨折。4例CT冠扫考虑骨折,而3D重建显示为血管孔。其中合并有上颌骨额突骨折17例,鼻中隔断裂6例,X线平片均不能显示。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鼻骨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鼻骨骨折;计算机断层摄影术;三维重建

    由于鼻骨的解剖特点,在受外伤时极易引起骨折,普通X线鼻骨侧位不能真实反映鼻骨的解剖,因此易漏诊、误诊,而螺旋CT扫描由于其扫描技术特点易将血管孔误诊为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提供直观真实的立体图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2月至200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鼻外伤疑有鼻骨骨折的56例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扫描后重建,男46例,女10例,年龄12~52岁,平均22岁。临床表现为鼻出血、鼻腔阻塞、鼻部畸形、肿胀等症状。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的Prospeed FⅡCT机,冠状位扫描范围额骨鼻窦至鼻尖,层厚1 mm,螺距1 mm,120 kV,130 mA,速度为2.0 s,视野19.0 cm骨重建,原始图像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2 结果

    56例患者中X线平片显示阳性12例占21.4%,CT扫描疑为骨折而3D显示为血管孔4例占7.1%,56例患者中真正骨折52例,单纯鼻骨骨折33例占63.5%,并发上颌骨额突骨折17例占32.7%,鼻中隔断裂6例占11.5%。

    图1 CT冠扫示左侧鼻骨不连续三维重建示正常血管孔 (略)

    图2 CT冠扫示右侧鼻骨不连续三维重建清晰显示骨折累及范围(略)

     3 讨论

    过去,对鼻外伤首先考虑的是鼻骨骨折,而实际上,外伤时因外力作用的轻重,部位和方向不同,骨折类型和损伤程度有很大差异,如外力发生在鼻的外侧方,因鼻骨受伤部位承受力的部位不同可出现Stanc[1]所说的鼻骨,上颌骨额突的复合骨折。因此临床上鼻外伤常为复合性骨折,可伴有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等。普通X线片对鼻骨骨折和上颌骨额突骨折显示率明显低于CT检查,且漏诊原因多见于一侧鼻骨骨折,且骨折处无明显塌陷者。其原因是由于普通X线密度分辨率低及投照条件不当等,都直接影响了普通X线对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及显示率,而上颌骨额突骨折在普通X线侧位片上几乎是不能显示的,易漏诊,CT冠状位扫描不仅能清晰地显示鼻骨骨折,而且能够显示上颌突额突、鼻中隔等复合性骨折,但由于CT是断层技术,因此,鼻骨上正常的解剖孔易被误诊为骨折,出现假阳性(见图1)。而CT三维重建技术有丰富的立体感,可进行任意方向旋转观察,从而弥补了CT普通扫描的缺陷使鼻骨骨折及其复合骨折的显示率明显提高,并且减少了假阳性的发生。而且对手术的制定提供很重要的帮助(见图2)[2]。由于鼻骨的特殊位置及受外伤的一般规律,如拳击、冲撞等易造成鼻骨横断骨折,即骨折线多与鼻骨骨长轴(纵轴)垂直,行CT横断扫描,扫描平面与骨折线平行,容易漏诊;而冠状位扫描其扫描平面与骨折线垂直,容易显示骨折部位不易漏诊。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鼻外伤的优点:(1)可准确判断有无骨折;(2)判断有无上颌骨额突等复合性骨折;(3)确定有无并发临近骨质的损伤如上颌骨骨折等;(4)能减少CT平扫假阳性率;(5)螺旋CT三维重建使临床医师直观了解骨折的部位和范围及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关系,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因此,对鼻外伤者在影像学检查时,如有条件可行螺旋CT三维重建,这对鼻外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及减少医患纠纷均是有益的[3]。

     参考文献

    1 Stranc MF.Compound fracture of nasal frontal and ethmoidal Bones.Br J Plast Surg,1970,23:825.

    2 Vanner MW,Mash JL.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surgical Planning,and imageguided therapy.Radiol Clin North Am,1996,34:545546.

    3 高均亮鼻骨骨折的普通X线与CT对比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1,17:514516.

    作者单位: 300222 天津市第四医院放射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