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624405
九旬美国老太的中国缘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老同志之友》 2008年第6期
     1917年,牧琳爱出生在中国北戴河,她的父母是从美国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后来父母到山东聊城工作,牧琳爱也就在聊城度过了童年。

    小时候,常与牧琳爱一起玩的孩子中有一个名叫周仁杰的男孩儿。他很有艺术天赋,经常画画儿,牧琳爱特别喜欢看他画的画儿,不过遗憾的是,那时候周仁杰没有机会去艺术学校学绘画。

    13岁时,牧琳爱跟随父母回到了美国。虽然离开了中国,但是中国人民的热情与朴实深深打动着牧琳爱,一份对于中国的情结已在她年幼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她萌生了将来再回中国的念头。

    牧琳爱从医学院毕业后,与丈夫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定居。他们生养了两儿两女,一家人过着非常宽裕舒适的生活。在工作上,牧琳爱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成为一家儿童医院的院长。尽管生活很快乐,但是她回到中国的梦想却从没有忘过。1992年牧琳爱与丈夫都退休了,两人准备到中国旅游。临行前,牧琳爱禁不住提笔给聊城市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询问了她童年的小伙伴周仁杰的情况,并表达了她想来聊城与他见个面的愿望。聊城市政府在回信中告诉她周仁杰已经去世了,但他留下了几个孩子,信中详细列出了他们的工作单位和住址。正是这封回信,让牧琳爱决定再回中国来。

    1998年,丈夫去世后,牧琳爱就开始为自己的中国之行做准备。一年后,她卖掉了山林、别墅等所有在美国的财产,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通过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系,牧琳爱被安排到了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

    牧琳爱来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的小学捐赠了价值20多万元的电脑,帮学校建起了正规的微机室,开设了计算机课。同时,牧琳爱还主动提出担任孩子们的英语教师。另外,牧琳爱还担任了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的名誉院长。每到周末,她都赶到医院给医生护士们讲课,她还为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

    在刘庙村生活的这八年多,牧琳爱对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深有感触。她刚到刘庙村的时候,村里还没有宽带网,那时候她与家人的联系只能依靠寄发信件。直到2002年,村里才安装上宽带网。

    对于未来的计划,牧琳爱想一是写一本书;二是引进新型的药物;三是把生物反馈疗法运用到中国。 在牧琳爱的护照上,贴着一张显得很特别的小卡片,这就是牧琳爱志愿捐献遗体的证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牧琳爱希望在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学院。, 百拇医药(侠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