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624676
诚信:为人之道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老同志之友》 2008年第6期
     孟子把诚信看作做人的根本。他从分析每个人所面对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入手,由外层推及内层,由他人推及自身,由外表推及内心,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指出了诚信的重要。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章句上)由获得上级的信任到获得朋友的信任,由获得朋友的信任到获得亲人的欢心,由获得亲人的欢心到反思自己的诚意,由反思自己的诚意到懂得什么是善,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获得上上下下的信任,必须“思诚”。以诚待人接物,以诚处事,才能“获于上”“信于友”“悦亲”“诚身”。

    这是做人的正道。

    在此,孟子实际上提出了诚信的三原则,即根本原则、互动原则以及共生原则。这三原则所反映的,正是诚信的本质。

    首先是根本原则,即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把追求诚信作为做人的最高目标和境界,的确是抓住了做人的本质所在。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人若无起码的诚信,他能生存和发展吗?

    人际关系的链条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一旦由于失信出现了断裂,那就难以安身立命了。因此,自身与他人之间的诚信,是互动的关系。即诚信的又一大原则:互动原则!

    由于诚信是所有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所以,诚信的根本原则往往是通过互动原则体现的。正如孟子分析的那样:由内到外,一个人若不能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亲人,他还会取信于朋友吗?若对朋友都无诚信,对待上级还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相反,由外到内也一样。

    自己与别人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诚信关系,既然是互动的,其必然也是共生的。共生原则,是诚信的又一大原则。

    只有诚信,才能共生,才能发展。

    孟子一贯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道德完善,这固然是必须的,但现实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自觉“思诚”,并不是人人都能“至诚”待人,弄虚作假者大有人在,以假乱真者愈演愈烈,并不因为有孔孟这样的圣人的谆谆教诲而有所减少!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若只寄希望于人内心的良心发现,去诚信待人处事,那显然是不够的。孔孟的圣人之道,教化了几千年,虚假、失信如今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具体的标准和尺度,那就是法治。

    儒家文化比较注重德治,而德治的实行注重内修、感召,往往难以把握和实施。这也为那些不诚信者,创造了以假乱真的机会。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比如:你与一个惯骗讲诚信,他刚好利用你的诚意而连连得手……因此,讲诚信要看对象,要分时机,要有一个标准,这就是法治。, http://www.100md.com(田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