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079096
“敦煌女儿”樊锦诗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老同志之友》 2011年第7期
     齐耳短发,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女,手拿草帽,肩挎背包,整装待发……这是矗立在敦煌研究院的一尊雕塑,名曰《青春》。

    一般人很难将塑造于20世纪60年代的青春倩影与年过古稀、不施粉黛的著名敦煌学家、石窟考古专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专家樊锦诗联系在一起。其实,《青春》雕塑的原型就是当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直奔祖国大西北的樊锦诗。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青涩女孩如今已是满头华发,唯不变的是报国志、赤子情。

    她对敦煌“一见钟情”

    “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公元4至14世纪,由于其壁画及彩塑艺术的宏富辉煌和内容的博大精深,因此有“墙壁上的博物馆”等称誉。

    1958年,20岁的樊锦诗考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教授的“石窟艺术”课是樊锦诗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大学里,樊锦诗就特别关注光彩夺目的莫高窟,热烈地向往着敦煌的神秘宝藏。
, http://www.100md.com
    1962年的一次实习机会,使她得以来到了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站在莫高窟前,她立刻被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深深打动,全然忘记了洞窟外茫茫的荒漠,忘记了用马厩改建的简陋宿舍,忘记了苦涩、令人腹泻的饮用河水。“一见钟情”的她钻进冰凉孤寂的莫高窟,感觉就像钻进了故宫博物馆,觉得新鲜而充满了乐趣,她为敦煌艺术而自豪,为自己有机会直接接触敦煌这份伟大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而欣慰……

    1963年,樊锦诗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校工作在大都市生活的机会,奔赴西域大漠深处的敦煌。

    樊锦诗来到所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其他几位同事撰写敦煌第一部考古调查报告。3年后草稿刚刚完成,“文革”的狂风恶浪就扑面而来,研究工作被迫搁浅。

    “文革”以后,人已中年。十几年磨合,她早已习惯了大西北,爱上了莫高窟,把研究石窟、保护石窟当成了一份终生的事业。

    夫唱妇不随“嫁”给洞窟
, http://www.100md.com
    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是大学同学。彭金章的家在河北农村,毕业后被分到武汉大学,志趣相同、情笃意深的两人千里鸿雁传书,遥寄相思。

    1967年,樊锦诗与彭金章结合。自此,天各一方的两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1968年底,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当时樊锦诗的母亲、姐姐准备了很多婴儿用品,彭金章的母亲从河北农村也带着红枣、小米、鸡蛋到了武汉,等着樊锦诗回来。可是,樊锦诗却因为忙不能离开敦煌。彭金章只好挑着东西反复倒车,等他到了敦煌,孩子已经出生一个星期了。孩子未满月,樊锦诗就上班了,孩子没人带,只好锁在宿舍,趁吃饭间隙回去喂点吃的。好几次跨进屋门,孩子已从床上摔下来,嗓子都哭哑了……

    1973年,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二儿子出生后,彭金章就把他托给河北农村的姐姐照顾。

    当年,彭金章在武汉大学工作,樊锦诗在敦煌。两人之间有过拉锯战式的“谈判”。当时彭金章在筹建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有自己的天地,期待樊锦诗来协助。樊锦诗不依,她放不下莫高窟。
, 百拇医药
    为了成全妻子的事业,彭金章最终“投降”了。1986年,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出面,把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彭金章调到敦煌研究院。在结婚21年之后,他们一家终于在敦煌团聚了。

    夫妻俩虽到了一处,但还是聚少离多。因工作需要,樊锦诗经常外出。即使不外出,樊锦诗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洞窟内度过的,家倒成了难以光顾的地方。难怪丈夫戏言,她爱上的“他”—叫敦煌莫高窟!

    让“敦煌”再活1000年

    1998年,60岁的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院院长。上任伊始,她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为发展地方经济,相关部门计划将敦煌与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樊锦诗四处奔走,跑遍了相关部门,向人们讲解敦煌石窟脆弱的现状,反复强调保护的重要性。

    神秘的莫高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使莫高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樊锦诗和她的研究集体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科学的途径,来化解文物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樊锦诗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石窟“保重身体”,尽量老得慢一些,争取让它再活1000年。
, 百拇医药
    樊锦诗积极探索解决旅游人数大量增加与石窟保护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设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得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目前,提案中的各项建议得到实施。

    敦煌女儿成为“十大女杰”

    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敦煌的保护离不开国际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樊锦诗对自己起初开展国际合作的动机毫不讳言,“最早,就是瞄上了人家口袋里的钱。后来发现,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理念更值得学习。再后来又发现无论管理还是技术,总得有人来掌握吧!”此后在国际合作中,锻炼、培养人才成为樊锦诗最为重视的一件事。

    对于樊锦诗几十年扎根大漠,倾全力保护、研究与利用敦煌石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与人民不会忘记,她当选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又先后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女杰(之一)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有人说:今日的敦煌,它已不仅是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殿堂、一个世人向往的美丽地方,不仅是一处文物、一座宝藏、一门学问,还是一种价值、一个品牌、一种语言,甚至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象征。为了人类的敦煌,为了实现敦煌梦,樊锦诗扎根大漠、呕心沥血!, 百拇医药(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