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659519
懂音乐的木匠爱上马头琴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5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10期
     朱连生家住吉林省西北部的洮南市,小时候学上得不多,却有一双巧手。“16岁时跟着师傅学木工,凭这身手艺在工厂里干起了木型工。”朱连生说,他当年还有一个业余爱好是吹笛子,这原本是父亲的拿手绝活儿,自己听得多、看得多慢慢就学会了,而且青出于蓝,技艺更高。后来,洮南广播电台开播一个儿童栏目,开场曲就用了他的笛声。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朱连生现场听了蒙古族艺人演奏的马头琴,圆润低婉的琴声让通晓音律的他再也割合不下。“我很快就学会了弹奏,但还是觉得不过瘾,就想亲手做一把出来。”朱连生委托呼和浩特的亲戚寄来一把马头琴,开始照猫画虎地模仿制作,为了找到合适的木料,他把自家火炕的桦木炕沿拆下来当了原材料。

    会手工做琴的人不多,朱连生在身边找不到师傅,全靠自己一点点研究、试验。没想到,还真就成功了。马头琴制作工艺烦琐,笼统地说,朱连生制琴可大致分3个步骤:雕刻马头、制作音板和调漆上色。对于木工功底深厚的朱连生而言,雕刻马头的活儿只要认真就能做好,调漆上色也不难,最费心思的是制作音板。“音板的原料是大块木料,要手工刨成薄薄两块板,而且厚度必须均匀,差一点都走音。”朱连生说,这个过程要边用耳朵试听,边用刨子在木板上作微调,细心和耐心缺一不可。

    朱连生说,他做的多是“普及型”马头琴,用料不是特别昂贵,木料以红木、桦木为主,琴弦用尼龙丝,高音区120根,低音区150根,也有用160根的。

    相传,马头琴的来历有个故事。那是很久以前,一个蒙古族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马头琴因此得名。“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有着深沉粗犷的特殊音色,与蒙古族的生产、生活的特点相得益彰,把草原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朱连生说,这项古老的民族乐器在中华大地代代相袭,至今魅力不减,他要为马头琴的传承尽一份力。

    前不久,朱连生接到一个蒙古族乡学校的邀请,教孩子们演奏马头琴。朱连生说,这件事他很乐意做,学琴的人越多越好。 (谭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