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645447
27年情系越王楼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17期
     2014年春节期间,四川绵阳越王楼历史文化游览区全面对外开放。从1989年绵阳市政府做出重建越王楼的规划,到目前建成全面开放,25年过去了。在越王楼的重建之路上,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越王楼修建工程原负责人李德书。

    1977年,时年27岁的李德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绵阳地区文教部门工作,决心立志守护.绵阳本地文化遗产。越王楼,就是他守护的最重要的瑰宝之一。

    1987年6月,时任绵阳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的李德书,根据绵阳地方史志记载,向市领导提出关于重建越王楼的口头建议,获得同意。之后的十余年里,李德书不断完善建议,参与重建方案设计、研讨,并促成市政府落实了修建越王楼所需的土地。

    2001年10月24日,市政府举行了重建越王楼工程开工典礼,开始书写绵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重建后的越王楼,可再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壮丽景观,与绵阳周围其他名胜景观浑然一体,形成“东阁西亭,南塔北楼”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现今的越王楼,展现出的是一种气势恢宏的皇家气派,而最早提出其设计理念的,正是李德书。

    2000年4月,李德书参加市建委举行的“越王楼重建初识草案讨论会”,提出越王楼重建设计应体现“大唐王楼、皇家气派,楼是一座山,山是一座楼”的设计理念,为四川省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熊世尧接受。

    由于一些市民对越王楼历史的不了解,向市领导提出,越王楼用绿色琉璃瓦,就像戴了一顶“绿帽子”。李德书解释了越王楼须再现“碧瓦朱甍”的原貌,这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甫的《越王楼歌》中的句子“碧瓦朱甍照城郭”来设计的。2009年6月,李德书与时任越王楼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德顺商议后,由张德顺向绵阳市主要领导送去《越王楼诗文选》,并汇报解释越王楼必须再现“碧瓦朱甍”的颜色,用绿色的琉璃瓦不是戴“绿帽子”的理由和依据后,才使越王楼免戴“黄帽子”

    此前的2000年,规划建设部门采纳了李德书的建议,将越王楼遗址周边的新建筑改为了坡屋顶并盖上了灰色水泥瓦,使之与后来重建的越王楼风格协调。

    2008年8月,李德书编著的《巴蜀文化简论》出版发行,书中用图文形式,专章介绍“越王楼与诗词文化”。2013年1月,四川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越王楼的前世今生》,让更多人了解了越王楼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如今,年已64岁的李德书,为保护和传承绵阳文化,仍在发挥余热,继续努力。

    背景:“越王楼”系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建造,位于绵阳城内涪江东岸龟山之上,曾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李白、杜甫、陆游等历代文学名家对该楼题咏多达154篇。该楼后来多次毁损,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绵阳市在原址,耗时十余年重建越王楼,于2013年2月开楼。重建的越王楼主楼高99米,内外共15层,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设计最复杂、楼层最高的仿唐建筑。 (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