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645735
别被花样百出的保健品推销给蒙了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17期
     近年来,从媒体频频曝光的事件看,医疗保健、旅游消费成为老年人投诉的高发问题。保健品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

    秦阿姨和老伴儿从1997年就开始使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多糖初乳粉”产品。当时推销员告诉他们,这款保健品能防病治病,甚至具有防癌抗癌的神奇功效,夫妻俩为此花费了近3万元积蓄。然而,去年秦阿姨却被查出患上了肠癌。秦阿姨夫妇想退回尚未拆封的产品,但是厂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提示 保健食品不是药

    一些老年人对保健食品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保健食品多吃没坏处”、“进口食品肯定质量好”。在案例中,秦阿姨先入为主地认为保健食品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再加上推销员明显违法的宣传,就受骗上当了。要提醒老年朋友,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品,碰到混淆概念、夸大宣传的推销要有清醒认识。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对不同保健食品有不同的适应症,对不适宜的人群来说,吃了还可能带来危害。

    都是“免费体检”惹的祸

    李火爷去年10月接到一家保健品公司邀请,让他去参加一次免费体检讲座。一番“体检”后,现场多位“白大褂”告诉李大爷说他身体不好,推荐李大爷购买一种防辐射保健品,一盒1500元,并要求先服用12盒改善体质。最终“白大褂”还给了李大爷11520元的优惠价格。事后,李大爷才想起没拿发票。李大爷打电话去询问,对方表示只有收据没有发票。可是,就是这么一张收据,对方迟迟没有给李大爷,害得李大爷至今连这家保健品公司的具体名称都不清楚。

    提示 “免费”来路不明基本都是陷阱

    有些店家打着免费的旗号引老年人上门,在体检过程中给老年人“洗脑”。通过心理暗示让老年人觉得这些保健食品、保健器材效果不错。但其实这些店有的根本没有资质,推销的也是伪劣的保健品。因此,不要被那些门面装潢像样的店面迷惑。

    此外,“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免费聚餐”也是引诱老”年人消费的诱饵,在这些“免费”之后,往往是大价钱的陷阱。

    万一参与了这些活动,那就需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捂紧钱袋子,掌握主动权。即使想要购买,也要掌握一些知识要点,比如QS标志、食药监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俗称“蓝帽子”)、批准文号等。最后一定要索取正规发票,为维权留下证据。没有发票,绝不购买。

    耳根子软成为“突破口”

    身患糖尿病的尹老伯是典型的“空巢老人”。一天,尹老伯在早晨锻炼的路上遇到一个年轻姑娘,姑娘热情地将一张保健品宣传单给了尹老伯。两人聊了一会儿就热络了,尹老伯当即买了一个疗程的保健品,同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住址。

    以后的几个月里,姑娘勤快地打电话给尹老伯嘘寒问暖,有时还会带水果去看望他。尹老伯也很高兴,简直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为了帮“女儿”,尹老伯隔三差五就买保健品。可是一段时间后,尹老伯发现自己的糖尿病并没有任何改善,而医生也建议他不要再吃这种保健品。尹老伯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给 “女儿”说以后不再买了,还问那些没拆封的保健品能不能退。平时热情贴心的“女儿”一听顿时变脸,挂断电话,从此再没有联系过尹老伯。

    提示 “关怀备至”就为让你“破费”

    其实,这一类推销员的手法也不高明,无非博得老人的同情、关爱,甚至把年轻的推销员视作自己的子女、小辈儿,于是相信、进而消费,最后上当。

    老年人渴望交流、渴望亲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自己的权益,还是应该对过分热情的推销员多留个心眼,不要因为耳根子软而受到损失。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