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642576
范子昌:抗战不胜利就不结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5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18期
     9月3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于94岁的范子昌,这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他生活和生命的转折点。

    1945年9月3日,不到25岁的范子昌正在陕西汉中修建战斗机机场,从广播中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后,他和同事立刻放下了手边的工作,走到大街上游行欢呼。随后他赶去西安,与女朋友结婚。

    “当时的青年都牵挂着国家,抗战不胜利就不结婚”。他说。

    范子昌是河北唐山人,出生在安徽蚌埠,抗战刚刚打响,他和母亲就不得不离开在蚌埠当火车司机的父亲,前往西安,投奔在那里当会计的哥哥。

    虽然在“后方”避难,但两次返回蚌埠的遭遇仍然让范子昌“后怕”。

    1937年暑假,高中二年级的范子昌回到蚌埠的铁路上看望父亲。突然,空袭警报拉响,他和其他人立刻躲进了机车房旁边的防空洞中。

    “防空洞上面就是日本人轰炸的目标,我们在里面听着轰炸声很久才停。等到警报解除,我们准备出来的时候,一个洞门已经被炸塌了,非常危险。”他说,“我们只好从另一个洞口爬出来。”

    同一年冬天,范子昌从蚌埠到徐州搭乘运煤的机车去西安,遭遇了敌机的轰炸。“机车看见日本飞机来了,就顺着铁路跑到有树的路段隐蔽起来,但还是被发现了。”

    范子昌清楚地记得,当时下着大雪,雪填满了铁路路基旁的几个小防空坑。范子昌和其他人从机车上跳下来,立刻就蹲了进去。

    抗战后期,蚌埠也“紧张”了起来,范子昌与父亲几乎失去了联系,直到抗战即将结束时一家人才在西安团聚。他被分配到陕西修建飞机场……

    1943年范子昌从国立西北工学院毕业后,进入陕西省水利局工作。“照顾家人”是他选择工作的重要条件。当时省政府招工,待遇是三袋面还有钱。一袋面45斤,够一家人吃。他就是为了这三袋面才到水利局工作的。

    1944年,在老乡的介绍下,范子昌认识了从北京来西安的张瑾。张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因为不想为日伪政府工作,她来到“未沦陷区”西安,成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

    那时,由于家人失散,哥哥一直供范子昌读书,刚毕业的他一心想着照顾父母和哥哥一家,自己并不想成家。所以,尽管张瑾很朴素,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们也很谈得来,但最初他并不想交这个女朋友。

    范子昌用《岳飞传》里的一句话:“敌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不只是自己的家人,那时心里还担忧着国家。”他说。

    在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后,范子昌高兴极了:“抗战胜利是个大事情,不止是我个人的大事情,还是世界上的大事情。”他说。

    在父亲的主婚下,1945年10月10日范子昌在西安与未婚妻张瑾结婚。如今,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机关退休的他已经是四世同堂,重孙子都11岁了。 (苑苏文 张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