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632978
一饭之恩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23期
     2014年8月20日,河南洛阳洛宁县上戈镇一·个方圆200亩地的农场里,一位戴着太阳帽、操着外地口音的老翁正指挥着村民们干活儿,农场里一派丰收景象,处处欢声笑语。

    这位占稀老人名叫刘益标,来自江苏邳州。退休后他放着安逸的晚年生活不过,孤身跑到洛阳乡下来种地,曾让很多人不解。对此,刘益标说,他是为报恩而来。是什么样的大恩,让刘益标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那是1960年8月,刘益标江苏邳州的家乡发生洪灾,他和父亲流落到河南洛阳洛宁县吕店镇袁庄,在村头一座破烂的庙里安顿了下来。

    袁庄的乡亲看他们可怜,主动给他们送粥送菜,这让年幼的刘益标心里非常温暖。一次,他饿晕在路边,被人救起,那家大婶给他做了一个特别大的白蒸馍,还端来半盘炒菜,菜里竟放了几片薄薄的肉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个白蒸馍就是一条人命,即便对一个生活比较宽裕的家庭来说,也是最好的口粮,好心的大婶成了他一生中最想报答的恩人。

    也是机缘巧合。2012年,刘益标前往洛宁上戈镇寻找朋友,在一个老乡家吃饭时,老乡端出一盘又白又圆的蒸馍,他拿起来咬了一日,竟然和50多年来萦绕在心头的那个味道一模一样,他当时就下了决心,留在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 3年1月,刘益标和上戈镇里峪村签订了200亩土地承包协议,并取名为丰泰农场。农场挂牌那天,刘益标激动地表示:“我一定尽力把农场搞好,将来成规模后,我就把农场捐给当地,以报答50多年前的‘一饭之恩’。”

    老伴儿李秋支持丈夫报恩,但不同意他搞农场,怕他年纪大了禁不住折腾,抱怨他有福不会享。他们退休金加起来每月有4000多元,在县城足够他们生活的了,可刘益标却着了魔似的一趟趟往河南跑,说是非要把农场搞成不可。

    一年来,刘益标先后投入30多万元,实现了引电上山、引水上山的构想,并开辟出一个大水池,养上了鱼和鹅。刘益标不但精心打理他的农场,还关心着村里上些困难户的生活问题。每逢年节,刘益标都拿出一部分钱,买来粮油,发放给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

    刘益标精心经营农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当年恩人的寻找。2014年4月,他苦苦寻找的袁庄村当年给他蒸馍的大娘终于找到了,名叫张范氏,已经95岁了。

    听说当年的刘益标来到村里,当年一起玩耍、干活的小伙伴都过来看他,畅谈多年来的生活,大家都感慨万千。

    寻找到当年的恩人后,刘益标隔三岔五就到袁庄看望张大娘,和当年的乡亲们拉拉话。刘益标的梦想是把当地的山区打造成“花果山”,春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到处是扑鼻的香气,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楼房。等这一套模式成熟了,他就把这些东西全交给当地乡亲,然后自己离开。 (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