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634536
家庭医生,离我们还远吗(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23期
     另外,很多居民觉得我们是万能的,但有些事情我们确实无能为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都是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配备,种类太少,确实无法满足部分慢性病人的用药需求。于是,我们另辟蹊径,对社区居民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等展开健康干预。

    故事三:半夜出诊是常事,辛苦中更多的是甜蜜

    讲述人:马建鑫(男,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大夫)

    倪阿姨的婆婆在世时患有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疾病,经常半夜发怍。每次发作,倪阿姨就赶紧给我打电话,无论白天黑夜,我都会及时赶过去,有时候还会把爱人也拉去帮忙。老婆婆去世后,倪阿姨感慨地对我说:“小马啊,要不是你们社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了及时、贴心的医疗服务,恐怕我婆婆她老人家也活不到89岁。”

    老婆婆走了,年近七旬的倪阿姨身体也渐渐多了些病痛,常常喊头疼。每每这时,她就打电话让我去检查。一次深夜,她打电话给我,说鼻子流血,一直止不住,我立即赶过去进行处理。

    干我们这一行,半夜出诊的情况很多,十分辛苦,但只要想到能够为居民解除病痛,辛苦再多,心中也是甜的。

    新闻观察

    让家庭医生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近几年,我国在逐步试点城乡居民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制度,由街道或乡镇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组成的团队,重点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新生儿等特殊群体,主动提供卜门服务。但目前的服务对象仪仅局限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得家庭医生并未真正成为全体城乡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从目前情况看,相当多的家庭医生承担了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他们不得不在卫生服务中心与居民的家中两头跑,不仅很辛苦,还有居民预约上门服务时,家庭医生遇突发病人需要立即上门服务,致预约居民找不到医生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居民对上门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家庭医生人才缺乏的问题不容忽视。

    业内人士表示,解决社区家庭医生匮乏问题,首先,要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政府应该着眼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制定全科医生培训的相关政策,比如在高等教育中扩大全科专业培训比例;另一方面,要在执业医师中进行继续全科医学教育等。

    其次,街道社区(村)家庭医生缺乏,还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待遇低有关。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的首诊权、处方权、检查权、治疗权、发展权(科研、进修、提升职称、提高收入的机会)等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为此,需要制定更多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提高待遇、职称晋升向接诊量和群众满意度倾斜等方法,解决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问题,进而开创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的新局面。

    家庭医生已经悄悄地走近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认真做好了以上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它将走进13亿中国居民家庭。

    相关键接

    国外的家庭医生制度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由家庭医生、地区医院和专科医院组成的塔式结构,一级一级地看病。家庭医生占全国医生总数的50%左右。每名家庭医生负责1000~3000名居民的健康服务。

    美国:豳家庭医生的选择除了受保险的限制外,通常是代代相传或者朋友、邻里间互相推荐,一般一个家庭的成员拥有同一位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往往能建立起诚挚的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式的关系使家庭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社会、心理背景,从而选择最优方式为患者解除病痛。

    古巴:家庭医生诊所设在社区,每120~150个家庭就有一名家庭医生和至少一名护士。家庭医生还做家访出诊,大大减少了“小病变大病”的概率。在古巴的基础医疗体制中,和家庭医生配套的是社区联合诊所。大约每15—40名家庭医生,就有一个联合诊所。这些联合诊所设有多种专科,有化验室、X光、超声波等检测设备,有急诊室,是小型的门诊医院,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楚歌)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