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6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970439
1800封情书作证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6年第1期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我爱情的成功,是我给他写的第一封信……”

    今年88岁的陈素秋和老伴儿张焕光都是广东兴宁人,小时候两家住在一条街上,13岁那年,刚上初中的陈素秋与高她一年级的张焕光放学后顺着一条路回家,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旧时代,尽管两人相距十几米,彼此却从不说话,每到分别时,张焕光都会投来一抹温和而明净的笑容。在一个细雨敲窗的夜晚,陈素秋忍不住给张焕光写下了她的第一封情书,通过张家的丫头代为传递,从此展开了两个人棒打不散的一世恋情。

    1946年秋,张焕光考上了广西大学。家人不支持陈素秋继续读书,她只得留在老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师。陈素秋清楚,如果自己不能读大学,和男友一起进步,他们面临的很可能就是分手的结局。

    相隔千里,两人每周至少要通一封信,彼此勉励,一年后,陈素秋如愿考入广西大学,并且选择了和张焕光相同的冶金专业。1952年,陈素秋又追随着男友的脚步来到了北京,一同分配到冶金部工作,结束了他们长达12年的爱情长跑。

    走进围城以后,陈素秋和张焕光过起了烟火日子。随着三个女儿的相继出生,陈素秋和丈夫的日子充满了忙碌。1961年,张焕光突发急性脊髓炎,医生给他下了“一辈子坐轮椅”的定论。

    丈夫遭受磨难,陈素秋并没有灰心。随后的三年,张焕光到小汤山疗养院积极治疗、康复。每次去看望丈夫,临离开时,陈素秋总会留下一封信,嘱咐丈夫在她离开以后再看。妻子走后,张焕光迫不及待地拆信、读信,信里都是妻子炽热而充满鼓励的话语。张焕光也用写信的方式回应妻子,等下次陈素秋来探望时,让她把自己的信件带回家里。两人在分居的日子里,用写信这种方式分享对人生的感悟和彼此的眷恋。

    从小汤山疗养院回来后,张焕光坚持上了班。因为腿脚不便,他平时就住在办公室。陈素秋除了上班,还要照料三个分别为7岁、5岁、3岁的女儿,为她们做饭、料理家务。为了给丈夫增加营养,陈素秋晚餐坚持给丈夫送饭。送饭时,陈素秋常常带着女儿,她和孩子们围坐在丈夫身边,几双眼睛看着他把炖好的鸡汤喝下。吃过晚饭,陈素秋给丈夫按摩,疏通经脉,大女儿给爸爸讲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其他两个女儿给爸爸唱歌,一家人其乐融融。快乐的氛围、亲情的力量让他增添了战胜病魔的勇气。经过长达三年的康复治疗,张焕光终于在轮椅上站了起来。

    退休后,老两口把整理历年来的情书,翻看一路走来的相册当成了他们最甜蜜、开心的一件事情。2012年,张焕光离世,离他们的钻石婚只差一年,这也成了陈素秋和女儿们的最大遗憾。

    如今,88岁的陈素秋老人住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一座老年公寓里,平时,她仍在整理、编订她和老伴儿写下的1800多封情书。让陈素秋高兴的是,她珍藏的1800多封情书,已被中国人民大学家书研究中心存档收藏。陈素秋对女儿们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她和老伴儿的故事影响更多的人,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