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6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967385
保健品疯狂营销背后:(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6年第7期
     骗局三:“伪亲情”,虚情假意博取信用

    工商部门提醒,一些保健品销售人员利用“健康知识讲座”向老人大打“亲情牌”,在“亲切”交谈中,记下老人的电话与家庭住址,隔三岔五地与老人通电话,有的还上门走访,显得人情味十足。

    “养老金要高,最好儿女不在身边。”这是保健品推销员选择推销对象的潜规则。选好对象之后,就进入“攻坚”阶段了。这时候,嘴必须甜,对男的叫“伯伯”,对女的喊“阿姨”,怎么年轻怎么叫。有事没事要常去老人家看看,以聊天培养感情,或送点小礼品,甚至认老人做干爹干妈。老人一看突然多出一个这么“孝顺”的孩子,当然心里高兴,基本上都能痛快地掏腰包。实在不行,这些推销员就使出“苦肉计”,愁眉苦睑地说没有完成推销任务,公司要开除自己,以后再也不能陪干爹干妈了,老人们一看“孩子”受了委屈,大都乖乖掏钱。

    走出误区,理性消费

    如何让老年人走出盲目购买食用保健品的误区,回归理性消费?专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建议一:分清界限。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消保处负责人表示,由于老年人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保健品不了解,缺乏辨别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建议老人增加保健知识,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界限,不要轻信街头巷尾来历不明的“讲座”及产品推销,更要理性地对待商家的促销活动。

    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提醒,正规保健品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辅助治疗和补充能量作用,但是不能代替治疗药物。强身健体最好的办法是注意饮食均衡,保证营养充足,同时适度锻炼。

    建议二:家庭和社会,给予精神关爱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邓治文表示,老年人无节制地购买保健品,一方面是他们缺少子女的精神关爱,而保健品推销方式中的“专家”免费健康知识讲座、免费旅游、推销员的殷勤陪伴等恰恰给老年人提供了这样的精神寄托,让他们形成依赖难以自拔。另一方面是他们内心缺乏社会价值感。老年人离职退休后,觉得被社会所遗弃、遗忘,社会价值感突然降低。保健品推销人员正是利用了他们这一心理,奉承他们当年的“风光无限”,请他们去活动现场当“托”,“现身说法”,彰显自身价值。

    因此,子女不应该只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应该多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多抽时间陪伴他们,各级涉老组织也要多关心关爱老年人,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充分引导和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特长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在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同时,增强社会价值感和自身荣誉感,避免不良商家趁虚而入。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张明华认为,让老年人走出保健品消费误区,防止上当受骗,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保健品监管是关键。 (炯权)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