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友》 > 2006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1311563
恐怖发源于你的心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日 《健康之友》

[点击上图放大]

     那些恐怖片和恐怖小说的制造者们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们制造出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吸引着读者和观众情不自禁?

    说到恐怖大师,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自然地跃然纸上:希区柯克、史蒂芬·金,斯皮尔伯格,他们是最善于在银幕和字里行间制造恐怖和惊悚的人,不单给世界留下了不朽的恐怖作品,引领着后来者的创作方向还给世人留下诸多疑问,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

    推断1:胆小如鼠的人

    说来奇怪,几位大师都有证据显示属于胆小的人。希区柯克从小生长在传统的天主教徒家庭中,受到的是严格的天主教教育,严格的清规戒律和随时可能冒出来的惩罚让他形成了一种焦虑的特质。斯皮尔伯格则说过,如果他自己不是胆小如鼠的话,就不会拍出《侏罗纪公园》或《世界大战》这样的电影,他的本意并非要把观众吓死,只是在和他们分享自己害怕的东西。

    有人说所有能编造出精彩恐怖故事的人一定是胆小如鼠的人,因为他们的想像力极其丰富,说白了就是特别会自己吓自己,而与人分享这些想象可以转移和宣泄他们的恐惧。这样的推理是有道理的,情绪的特性之一就是发泄性,一种情绪必须经过发泄才得以消退,而一个人活在恐慌中当然不可能达到令恐慌消退的目的。胆小如鼠的人加上天才就变成了胆大包天的恐怖幻觉制造者,让天下人一起惊呼,让恐慌在惊呼声中满意地散去。

    推断2:不能忍受平庸的人

    “拍电影对希区柯克来说就是要阻止平庸的东西出现在银幕上”,他是致力于通过视觉刺激来吸引和震撼观众的先驱,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片,他不断地挑战自我和技术的限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自行把“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制造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被人说成“就像是一本语法书,书中包括了所有你将要学习的东西。”然而从希区柯克的个人生活看到的却几乎就是一个平庸的影子——肥胖、刻板的天主教徒,23岁之前没有约会过姑娘,与初恋对象相伴一生……也许这就是希区柯克克服平庸的动力所在?为了保持生活中的平庸,在艺术上坚决拒绝平庸!

    推断3:一探人性究竟的人

    著名的恐怖小说家史蒂芬·金与希区柯克都是探索人性的高手。

    这种对人性探索的执著可能来源于他们的童年经历,史蒂芬·金幼年父母离异,父亲的离开令他幼小的心灵充满疑惑:显然希区柯克看似简单幸福的天主教家庭也没能带给他安全感,父亲献祭式的举动并没让他幼小的心受到主的祝福,换来的是一生的焦虑质和对警察反射性的恐惧。就好像希区柯克总在影片中致力于洗脱男主人公的冤屈一样,他们在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注也许能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

    撇开大师们不谈,就像史蒂芬·金从7岁就开始热衷于看恐怖小说一样,时下很多人在对恐怖小说着迷的同时开始专门撰写恐怖小说,加上网络信息传递的迅速与广泛,可说是产量颇丰,受众甚多。那么,吸引人们去写,带着狂跳的心去看的基本元素。

    内心攻击性的宣泄

    很多恐怖作品中常见的血腥杀人场面和令人作呕的恐怖形象给人带来绝对直观的感官刺激,使观者的肾上腺素直线上升。这个元素迎合了人类的某种原始本能,即攻击本能。当文明社会要求人类温和有礼、节制有度,很多曾经以决斗来解决的问题被压抑下来,成为文明人心底必须看管好的一个监牢,有些人偶尔还会下到牢里看看,跟羁押在里面的愤怒和攻击力聊聊天,可惜这种能力只属于对自己的内心敏感而勇于面对的那一小部分人,在多数人心中它却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危险在其中繁衍,外在的攻击性无以宣泄的结果是变成指向内的攻击力,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变得抑郁。血腥的杀人场面让压抑的攻击性得以见天日,在观看他人的行为时变相满足了观者的攻击需要,虽不自知,看完后却有畅快淋漓之感。其实,这类作品除了在血腥杀人的当时让人尖叫之外,其他时候并没什么可怕的,所以观者有张有弛,有点像做了一次放松训练。

    探索灵异世界

    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自身来自何处、去往何方的追索,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集体无意识里对自然的敬畏和超越自身限制的渴望与生俱来。这些东西在儿童时期的表现很突出,就像现在的孩子们热爱“奥特曼”和等待自己长出超能力一样。长大后这类原始的东西渐渐被湮没,理性的东西占了生活的大部分,然而跟被压抑的攻击力一样,现实的要求并不能消灭人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向往。

    斯皮尔伯格声称自己通过制作大型惊险科幻影片来表达儿童时期对神秘力量的恐惧和期待,亿万的观众则自觉自愿地掏腰包来跟他一起分享这份感觉。同样,很多恐怖作品并无血腥场面和暴力镜头,只是从头到尾充斥着一种神秘感,各种超能力和灵异现象是作者常用的手法,这类神秘的东西既让人紧张,又令人充满兴奋的期待,它们紧紧地抓着观者的心,一刻都不会放松。而作者总是刻意安排了突如其来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甚至仍然充满悬念的结局,让观者既期待,又满心的宿命感,看完这样的作品就像酒醉一般,晕晕的久久不能释怀。很多人会痴迷样地收集这类作品,似乎更多的作品会解答上一个作品未能给出答案的问题。

    莫测是人心

    就算是自己,也会在特殊的一刻搞不懂心里怎么想和到底会做出什么。于是在恐怖大师的笔下,谁都不知道最后的发现是什么样的,而这个发现又是关系到每一个人。随着情节的推进,人心里最阴暗、最不可告人的一面被赤裸裸地层层引诱出来,里面有贪婪和疯狂的占有欲、嫉妒、仇恨和报复心……都是人们平时极力回避和压制的心理。在文字和视觉的冲击下,观者的心与虚拟故事中真实的部分产生共鸣,他们同时感到了恐怖和真实——谁也无法确定那不是自己的心理或身边某个人的心理,危险似乎已无处不在。

    探究坚决抵制恐怖作品的人

    恐怖作品吸引人的制胜法宝莫过于煽动受众的好奇心,神秘力量也好,人的内心世界也罢,都是绝佳的诱饵。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的好奇心是很难激发的,表现在他们对恐怖作品的极度反感和拒绝上。其原因分析可能有二:喷薄欲出的攻击性+高度的道德标准,也就是坚决不允许自己有不雅之举,甚至连念头都不许动一下的那种人,恐怖作品无疑会令其有道德沦丧之感;严重的不安全感+对安全的苛求,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安全感缺乏令其过度追求安全,不允许生活中有任何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最好的办法是否认任何神秘和未知的东西,包括人的内心世界。(李雪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