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友》 > 20198
编号:13541332
儿科患者实施静脉留针护理干预方法及价值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日 《健康之友》 20198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儿科门诊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床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各类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的优质护理干预可降低儿科患者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临床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对儿科医疗服务质量和患儿身体健康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儿科患者;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8-0227-02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输液工具,可取代头皮针头的使用,从而避免多次静脉输液反复穿刺对患者皮肤组织、肌肉组织和血管的损伤,是一种较为可靠的静脉输液方法。但是静脉留置针具有创伤性,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尤其是在儿科门诊中,患儿喜动且依从性较差时,很容易发生留置针脱落、穿刺点破损等不良反应,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中的应用效率,我院于临床中采用系统性优质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儿科门诊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床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50例患儿,男27例,女23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8±2.8岁,观察组50例患儿,男25例,女25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9±2.7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齡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符合卫生部2014年公布的常见儿科疾病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精神障碍患儿。

    本次研究于我院伦理委员会报备,患儿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通知书。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系统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常规护理干预:常规留置针,确定穿刺部位、穿刺点,常规固定。巡视时常规检查穿刺部位,观察是否有异常,若在留置或输液过程中发生异常则对症处理。

    静脉留置针系统优质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根据患儿是否有基础认知能力和依从能力,分别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若患儿年龄较小,则需要将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告诉患儿家属,争取患儿家属的理解和协同配合,由患儿家属在日常中注意预防患儿取触碰留置针,避免留置针脱落或移位造成损伤。若患儿已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和依从能力,则同时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以语言或非语言性沟通方式引导患儿不去触碰留置针,让患儿进行基本的自我管理。2)合理选择穿刺点:静脉留置针不同于常规静脉输液,留置针需要长期使用,因此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手背,可以根据患儿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选择不易触碰、较为安全的位置作为穿刺部位,以提高留置针的稳定性。3)提高穿刺技术:静脉留置针也需要进行穿刺操作,穿刺技术不到位也会增加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应当提高穿刺技术。首先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穿刺培训,鼓励护士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可将静脉留置针穿刺规范制定成单行手册供护士阅读和学习。其次,考虑到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有些患儿血管不明显确实存在穿刺困难,可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负责穿刺,低年资护士负责管理。当然也可在输液科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穿刺。4)注意固定方式的选择:固定方式与留置针移位、脱落有密切联系,在儿科临床中静脉留置针固定方式不应当局限于一种或几种,应当遵循个案分析原则,采用最合适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5)其他:若必要,可对穿刺点进行外敷;单个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超过3天时则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高年资护士现场确认是否可继续留置;若患儿依从性较差,可在适当时机实施心理护理和生活指导,争取患儿的依从。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治疗期间静脉留置针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率表示,经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脉留置针期间,对照组50例患儿,8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观察组50例患儿,2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4.00%,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虽然其能够避免反复穿刺的问题,但静脉留置针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如静脉炎、穿刺部位炎症、留置针脱落移位、药液外渗以及堵管等,这些不良事件除了会影响留置针的使用外,还可能引起其他病征,因此在临床中应注意预防这些问题。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确定系统性的优质护理干预可降低儿科患者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临床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对儿科医疗服务质量和患儿身体健康均具有积极意义。, http://www.100md.com(曹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