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0年第23期
编号:11979408
走近无血外科手术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 2010年第23期
     最近媒体报道“血荒”席卷全国,包括北京、南京、昆明、青岛、威海等地的医院因为没有血源或暂停、减少手术,或让患者家属自筹血液,方能手术。然而,无血手术将可能彻底改变血荒状况。现在一些国家的病人正受益于无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从2001年世界首例不输血的肝移植手术到而今的不输血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无血外科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在德国心脏中心先天性疾病的手术病例中,完全手术中不输血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0%左右。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

    输血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它在抢救急、重、危患者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患者。然而,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如能正确使用,输血可以挽救生命,应用不恰当则可威胁生命安全并有传播疾病的风险。

    血液毕竟是一种异体蛋白,可能发生排异反应,也有感染多种疾病的风险。例如,一个3000克的婴儿,体内全部的血液大约是300毫升。为这样的婴儿进行心脏手术,一般需要备用800毫升左右的异体血,几乎将孩子的血液全部换一次。而如果采用无血外科手术,异体血的使用量会降低到400毫升以下。不要小看减少了几百毫升血液,它大大降低了术后肾功能不全、肺炎的发生率。目前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毒,其检测都有窗口期,即使应用世界上最好的试剂、最科学的方法、最灵敏的仪器、最顶尖的人员去检验,还是有一段危险期检查不出来,所以严格来说,输血带来的风险无法完全避免。
, 百拇医药
    无血外科手术避免输血隐患

    无血外科手术,是一种外科医学的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使手术时病人的出血量减至最低,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伤口过大,令病人失血过多而需要输血。此技术更可完全避免因输血而产生的感染和并发症。

    过去,西方医学界都对手术中引起病人失血的情形不太重视,因为病人可以通过输血而得到血液供应。但一些患者基于个人信仰理由,采取不输血的宗教立场,并要求院方使用输血疗法以外的医疗方法。这一度使院方尴尬,因为,他们不能因为手术令病人失血过多而致死,又不能无视病人的宗教信仰。事实上,当时医学界除了输血以外,仍未有其他更好的医疗方法。此后,因宗教带来的输血问题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便出现了无血外科手术技术。由于血源紧张、输血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和医疗成本等因素,无血外科手术的需求便日益增加。人们也开始研究尝试寻找一些取代血液的代替品,其中有盐水和人造血。不过,人造血的造价高昂,不是所有病人都能负担。医学界同时尝试让身体自行产生血液,例如有红细胞生成素、含铁质的补充剂等等,这都为日后无血外科手术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
, 百拇医药
    无血手术的技术改进

    其实,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创新和改良,有不少工具都可以使手术过程简化,以及使手术的伤口变得更少,如:内窥镜、微创手术、低温医疗器械等,这些技术可减少手术导致的出血现象,使手术伤口痛感更小,避免血肿和各种输血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病人住院期比输血手术更短,身体恢复迅速,可以更快康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外科开展的“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就是在右乳房下作6厘米-8厘米的切口进行心脏手术,今年1月-4月该医院微创小切口心脏手术占总心脏手术量近40%,输血量仅占20%,且实施此类手术只有29%的病人输血,远低于传统切口心脏手术。术后,小切口手术病人往往提前一个星期出院。

    如今的无血手术技术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血液回收装置更使医生们如虎添翼,血液回收技术方式多样,日臻精进。如医生在术前先提前为病人储血,存在专用冰箱里,手术后再回输给病人,这种技术医学上称之为“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另一种方式是,手术过程中,血液从手术切口一流出来就被血液回收装置吸入,送进一个高悬的大透明罐子中,然后送入一个如传真机大小的仪器中离心、旋转、灌入血袋。透明罐子是自体血储存罐,手术中,将血液吸入其中,通过内置的黑色海绵进行初步过滤:然后通过自体血回输机离心、过滤、清洗,在需要的时候输回病人体内,以减少血液流失。

    相对一般手术来说,医生们还要对无血外科手术加倍细心。从切开皮肤的第一刀开始,到手术结束缝完最后一针,时时刻刻,点点滴滴都要注意血液保护,仔细止血。不输血的背后是对所有手术参与人员提出了“更精确,更小心”,“多快好省”的要求。从医生到护士到体外循环的管理,要眼里“见不得血的浪费”,要把病人出的每一滴血都当成“第一滴血”……对于拥有大量现代高新技术支撑的医生们来说,无血手术可谓“无他,唯用心”。(文章代码:102307)

    实习编辑:张小萌, 百拇医药(孙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