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744071
兴仁布依铜鼓历经千年的沧桑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百科知识 2011年第3期
     铜鼓是布依族有声的语言,她是布依先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灿烂民族文化,承载了布依族的历史,也是千百年来布依人用作民族自我教育的生动“教科书”。

    分布概况

    布依人通过铜鼓、摩经、布依古歌把布依人的历史过程记录下来作为“教科书”,并将其当作布依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凡有布依族的村寨均有铜鼓收藏。

    兴仁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地处南北盘江的中心地带,面积1785平方公里,海拔在490~2014米之间,属低纬度的高原性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总人口48.5万人,居住着布依、苗、回、仡佬、汉等16个民族。其中布依族人口有4.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1%。布依族分布在北盘江流域和龙头大山周边一带,聚居于新马场乡、田湾乡、下山镇、回龙镇、潘家庄镇、屯脚镇、李关乡、巴铃镇、新龙场乡、雨樟镇等乡镇的100多个自然村寨。兴仁县布依村寨共有铜鼓160N,占全州铜鼓总数的65%。铜鼓一般为家庭、宗族或村寨所有,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或摩公负责保存。
, http://www.100md.com
    布依铜鼓,历来是布依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其文化内涵是2000多年来布依人民心中拟人化的、特殊的民族民间文化俗神信仰,是布依人民崇拜的“三大主神”(官厅、铜鼓、神树)之一。她充分反映了古代濮越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

    历史渊源

    布依民族是云贵高原的世居民族,也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交乐和万屯发掘出土了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铜鼓、铜车马、铜纽钟、连枝灯、摇钱树、稻田模型、古乐队陶瓷乐人,以及“巴蜀守臣”大印等。这些古文物经专家考证,一致认为是古夜郎的文化遗迹。“交乐”是布依语称的地址。交乐附近屯脚镇的白丰村,又有个最古老的布依语称“Luangzhaol”(白铜厂)的地名,紧靠交乐,和万屯连成一片,面积宽广。夜郎:“夜”,布依;

    “郎”,地域宽。即:布依的地方广阔。这和兴仁县布依人有较多的铜鼓相印证,说明了兴仁布依族铜鼓就是古“夜郎国”在黔西南州的历史文化遗迹。
, 百拇医药
    据《布依族简史》记载和一些考古资料表明,布依族先民早就掌握了铸造铜鼓的冶炼技术。布依语称铜鼓为“来年”。布依铜鼓初始于西周青铜器时代,秦汉时期已经成型。《摩经·多任篇》中有关于布依先民制造铜鼓的诵经词,主要包括铜矿探查、选择、炼铜工具、冶炼技术、炼制场地和炼制过程等几个方面。

    笔者在做铜鼓文化社会调查时,当地的老人们说:“古时侯的贵州地方,多为原始森林所覆盖,跋山涉水路途极其艰难,联络靠铜鼓传讯息。”

    布依、壮、傣、水族属同一语支。从性格、长相特征都有共同点,都有爱铜鼓、崇拜铜鼓、使用铜鼓的共性。“布囊夺”“摩洛嘎”是布依、壮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的传人都崇拜铜鼓。兴仁布依村寨都保存有古老的铜鼓古谱,村民还善敲击古朴浓郁、悠扬欢快的铜鼓舞、农耕舞、转场舞。

    兴仁布依族居住区“古塮”(古代布依首领互相联络,在山头的瞭望设施)很多。那时候,地方与地方、寨着不同的用途。一是布依铜鼓生产的初期,用来驱逐凶狠的野兽。二是在国家或部落互相发生战争时,用作防御外族入侵的传讯工具。三是布依人把崇拜的铜作神器,用来驱赶妖魔鬼怪。四是作为祭祀、祈祷的圣物重器。五是作为吉祥、富有、文明的象征,用铜鼓作高档次的传统礼仪,迎送国家领导人或高层贵宾;同时,正月、七月用作节庆欢娱。与寨、山头与山头之间,需要互通信息、联络时,铜鼓就是最实用而快捷的传递信号的工具。铜鼓发出高亢宏亮的声音,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是再好不过的渲泄载体。人们能从鼓声的轻重缓急、鼓点的变化、频率的高低等,听辨出不同的意味并付诸行动。
, 百拇医药
    布依铜鼓在不同的场合有六是把父母谢世后的亡魂超度上“天庭”,去与布依人的祖先同享想象中的极乐世界。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铜鼓的形体特征。鼓面直径一般是48~52厘米,胸部高约28~30厘米,胸部的上部周长1.64~1.68厘米,中间下凹处的周长约1.86厘米,铜鼓的纹饰、重量、高度、周长等数、乳钉、花纹数,几乎都为偶数。每面铜鼓的胸部均有明显的四条合缝线,是铸造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整个铜鼓的重量一般为16~28千克,厚度均为0.28~0.30厘米。每面铜鼓的鼓面核心敲击处,均有光芒四射的12芒太阳图。无论哪个朝代铸造的,其鼓面的纹饰,从鼓心到鼓边一般都是12圈图纹,这与布依族12重天、12层海、12个太阳的古歌神话十分吻合,与布依族对12个太阳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

    以点线图围绕着太阳图把整个鼓面分为12层圈,每圈各有明显不同的纹饰。布依族铜鼓上名目繁多的各种纹饰,都涵盖着古代布依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布依人用鼓面纹作为民族规范化标志记录的符号,留在鼓面让后裔世代相传。
, 百拇医药
    (二)铜鼓图纹。这是布依民族图腾崇拜的展示。布依族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鼓面上铸刻明显的纹饰图案。如太阳象征布依人的领导核心;游旗象征着保卫地方的武装军营地;乳钉从里到外各圈都别具内涵:内圈要求本民族团结一致、紧密围绕核心,中圈要求布依人与兄弟民族同心协力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外圈意为和周边建立亲密的友好关系。太阳纹、乳钉纹、旗帜纹是鼓面主纹,鱼、龙、云、节、回旋、水波、船帆等面纹,可因居住地理环境的差异需要而饰纹,这些引人入胜的图纹,深刻反映出古代布依人的多种图案标记和图腾崇拜,他们深信这些饰纹与图腾能够为布依人驱除邪恶鬼怪,带来平安、吉祥和幸福。

    铜鼓纹还是布依民族的农耕文化再现。古濮越人是我国最早农耕的稻作民族,铜鼓纹饰中的太阳、河流、水波、船帆等,与其农耕有着密切的关联,无不昭示着布依人勤于劳作和擅于稻作的生产生活。

    (三)铜鼓古谱。用鼓棰、竹片作敲击的工具,敲打不同部位(鼓心、鼓腰、鼓边),发出轻、重、快、慢的不同音响。响声的节奏变化成为鼓谱。铜鼓古谱,全靠口传心授,辈辈相传,学习者留心记忆。但从明代起,布依人逐渐吸收汉文化,借助于汉字音(表音不表意)来记录鼓谱,记录自己的语言,并把在民间流传了很久的重要古籍写成文本。
, 百拇医药
    兴仁布依族《铜鼓九首》、《铜鼓十四首》,是布依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财富,是我们今天研究布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和“无字史书”。《铜鼓九首》为“祭祀”专用,祭祀鼓谱敲击者必须是“摩公”,闲者不可击。“九”是至高无上的九重天,敲击铜鼓古谱“九首”,才能“开天庭,破地狱”,亡灵才能升天找到归宿。整个祭祀过程要敲击九次,故称“铜鼓九首”,依次为招灵封棺、立幡、上灵灯、醒灵鼓、开鬼场、转场、年倒给、亲家孝家祭奠、高挂铜鼓。《铜鼓十四首》为布依族祈福、庆典、节日时常用。从第一首的起鼓节到第十四首的息鼓节,分别有恭贺新春、播种施肥等田间劳作的具体事项、等待丰收、备办年货等内容,有的雄浑庄重,有的喜庆欢快,有的热烈紧张,有的含蓄警醒,各有特色。

    保护和发展

    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布依铜鼓,在兴仁县布依人付出了极大代价后,才得以保存。

    从古到今,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给布依村寨的铜鼓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无限忠诚于铜鼓魂的兴仁布依人,也采取许多巧妙而灵活的应对办法,把一个个古老铜鼓背进深山老林,或埋在地底下,或藏于山洞中,或锁于密室。大跃进和“文革”时,有些村寨采取里应外合的办法,把被没收去的铜鼓悄悄地“偷”回来。为了隐瞒铜鼓,有的寨佬、摩公被毒打或挂上黑牌批斗也从不招认,不掉一滴眼泪,致使兴仁古老的布依铜鼓免遭劫难而幸存民间。也正是布依人付出的沉重代价,才使布依铜鼓在民族文化复苏的当今盛世又重见天日,放射出灿烂光芒。近些年,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注重布依铜鼓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古老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日益复兴。

    几年来,国际旅游团体,非洲、日本、南亚的友人也陆续前往屯脚,观看布依铜鼓文化表演;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铜鼓”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将“布依铜鼓文化”和传承人列为主体内容之一。

    布依铜鼓是布依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灵魂,研究布依铜鼓历史,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布依族地区的各项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刘婵, 百拇医药(王开级 程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