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744068
广州花市:姹紫嫣红迎新春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百科知识 2011年第3期
     除夕的北方尚处冰天雪地,南国花城却是人如潮、花似海、灯火如昼,原来当地市民倾城而出在逛花市呢。你看,人们纷纷涌向各大花市赏花买花、徜徉谈笑,花市上牌楼高耸、百花争艳、人声鼎沸,直至子夜才散。有两个数据很能说明广州花市的盛况:2009年客流量超过了613万人次,成交额则创下了6710万元的纪录,那壮观的场景和浓郁的年味着实令每一位来广州过年的游客难忘。“行花街”(粤语对逛花市的叫法)已经成了广州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花市的昨天和今天

    广州花市供应的是应春节的年宵花,所以又叫“迎春花市”,可她早年的名字却叫“年宵花市”。明朝时“羊城花市”就已远近闻名,但并非卖年宵花,而是在白天常设于各城门口的素馨花茉莉花集市。地方志记载的最早的岁暮年宵花市是清光绪年问的双门底花市,因位置靠近当时的藩署衙门,又名藩署前花市。清末有一首竹枝词道出了催生花市的风俗背景:“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行花街”年俗的形成则晚至1919年老城墙拆除之后,作家欧阳山笔下的《三家巷》就曾描绘1925年的广州花市景象:“到了花市,那里灯光灿烂,人山人海。桃花、吊钟、水仙、腊梅、菊花、剑兰、山茶、芍药,十几条街道的两旁都摆满了。人们只能一个挨着一个走,笑语喧声,非常热闹。”不久,受省城影响,逛花市的风气传到了附近的香港和佛山等地。1938年冬广州不幸沦陷,花市于次年堕入萧条。1956年是迈入现代花市的转折点,人民政府开始统一规划,并搭建壮观的牌楼和成排的花棚。1967年,花市因政治运动停办。
, 百拇医药
    改革开放以来,花市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地政府“舍得花钱给老百姓买快乐”,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其规模逐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自1989年以后每年花市的客流量均在3007)-人次以上。从只有一个越秀花市到现在每个区都有自己的花市,从广州独办到岭南地区多市同办,花市的演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广州花市已融入了科普宣传、志愿慈善、街舞表演、甚至动漫等多种现代元素,但不管如何改革,以花为主、注重“好意头”、露天举办、大年初一前必须撤市等传统元素总保持不变。尽管历经抗日、文革、非典等波折劫难,但花市依旧,显示了民间传统的顽强生命力。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如此巨大,赋予了花市生生不息的活力呢?

    地理优势与文化需求

    正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是广州,而不是别的地方,诞生了除夕花市。一方面,广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冬无霜雪,四季常青,当地气候允许栽培种类繁多的亚热带和热带观赏植物,其中有的花木是北方所没有的,有的在北方虽能种,但却不能像广州的那样在春节期间也能保持花开不败、叶绿不凋。比如广东特产一种叫“年桔”的观赏用盆栽桔树,经驯化后会在腊月里结出满树漂亮的桔子,不过它又酸又涩难吃至极。这里培育的桃花能在正月里盛放,比华北足足早了两个月。另一方面,广州又在南海之滨,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外贸通商口岸,可以方便地引种外国的奇花异草。珠三角地区在古代就引种了素馨、吊钟等观赏花卉,近代又进口了唐菖蒲、银柳等品种,改革开放后引进力度更大,广州花市成了比利时杜鹃、韩国蝴蝶兰、澳洲帝王花、荷兰猪笼草等外国花卉抢滩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漳州的水仙、洛阳的牡丹等内地名花也赶来助兴。
, 百拇医药
    如果光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而没有相关的精神文化需求,花市也难以延续至今。花城人民是爱花的,家家户户都摆着不下十盆八盆花,爱花本身是一种爱生活的表现,但迎春花市的传承还得靠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市民们除夕涌来花市其实是为了感受花海人潮和沾喜气求吉祥,通过逛花市来祈愿新年的顺景和家人的幸福。广州花市作为整个城市的迎新仪式而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人们相信自己在除夕花市上的做法和想法将关系到整个新年的运程,进一步说,此时此地许愿不仅影响大而且特别灵,而逛普通展销会场没有这种效用,逛非年节时段举办的日常花市也没有这种效用。现在回头来看广州社会流传的逛花市可以“转运”、即使不买花也能“沾喜气”、“踩小人”和以后可以“夜行无忌”等民间信仰,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因为它们不能仅仅被看作所谓的“迷信”,而是我们中国人过年时共通的文化心理需求,这种文化心理需求才是传统民俗活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源泉。

    有趣的花语

    花市还蕴含着许多别的祝福性象征符号,现择取其中的“花语”来作介绍。花语指花卉的形状、颜色、香味和名称等在特定文化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是一种有趣的花文化现象。广州人最在乎的并不是花卉本身的魅力,而是花卉名称的吉祥谐音。例如:红桃花象征“大展鸿图”(广州话中“红”与“鸿”谐音,“桃”与“图”谐音)和“桃花运”(也可解作“财运亨通”);所有年桔都象征“大吉”(广州话中“桔”与“吉”谐音),金桔更表示“有金有吉”,四季桔则有“四季吉祥”之意;水仙花应节开放寓意“花开富贵”,还表示可沾“仙气”;百合表示“百年好合”;银柳本是一种普通的观芽植物,在和“银有”(广州话中“柳”与“有”音近)联系起来后也大受欢迎;同理,“发财树”、“富贵竹”、“吉祥鸟”等品种也在花市上备受青睐。另外,植物的长势和形态也在“说话”。例如:唐菖蒲在广东被称作“剑兰”,其“节节高”的开花习性比喻步步高升。对生意人来说,买回的桃花、吊钟花、水仙花等开得是否繁茂预示着来年生意的好坏,对未婚者来说则是新的一年能否顺利找到对象的征兆。民俗学有理论解释说,花语现象遵循相似律的作用,该作用律将美好事物甲和在某方面与之相似的事物乙联系起来,人们相信仅仅发音相同或形状近似就能使乙获得和甲一样的神力。
, http://www.100md.com
    这套花语深深地影响了市民的购买习惯和商家的产销策略。广州人在花市上买年桔时很讲究,年桔要果实累累且枝叶紧凑,以免“凶多吉少”(空多桔少的象征语,广州话中“空”与“凶”谐音、“桔”与“吉”谐音);买回来之后,还要在桔树上悬挂很多“利市封”(广州话对红包的称谓),利市封里要象征性地装些小额钞票,这样一来桔也有了,利市也有了,象征着新年“大吉大利”。为了迎合市民,卖花人绞尽脑汁为自己的品种构思出一个个“好意头”的吉祥名称。例如猪笼草寓意“猪笼入水”(广州人认为“水为财”),甚至盆栽矮化苹果也被冠以“平安果”(广州话中“苹”与“平”谐音)之名出售。花市通用的这套花语系统既为花贩扩大了销路,也满足了市民过年时想买吉祥回家的文化心理需要,这是花市的魅力之一。

    朋友,一起来吧,在这首广州地区家喻户晓的贺年歌的陪伴下去逛花市——“好一朵迎春花,人人都爱她;好一朵迎春花,迎来大地放光华;好一朵迎春花,花开每一家;好一朵迎春花,茂盛艳丽春色雅,迎春花开带来了好年华……”

    责任编辑 刘婵, 百拇医药(王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