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1年第17期
编号:12706495
袁世凯:辛亥革命前期的功与过(上)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百科知识》 2011年第17期
     经济上,双方“均绌于款”,但是细心比较,清廷仍优于革命政府。当时清政府有一定的库存,革命前连续借款的3100万两外债可以挪用,且仍保有部分经济来源,包括“毫无限制地继续流入帝国金库”的关税,由北方盐厅控制的盐税以及北方各省的协款;列强也主张“借款维持这个政府”,提供了730万两贷款。袁世凯自称:“若悉币赋,力与一战,未尝不能收复一二行省”,并非虚言。革命政府新建,一无库存;二无可靠的经济来源,关税被扣,盐税被截;三无各省协款,于是“胜负之机,操之借款”,但多数列强存心封锁,临时政府只得以十分苛刻的条件向日本借款。查南京临时政府外债竟达1079万元,占总收入的53.84%,如此赤字,反映了革命政权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了。

    按理说,革命阵营在政治上应该具有优势,但由于本身的分裂和涣散,政治优势几乎抵消殆尽。资产阶级与群众日益疏远,新政权建立以后,几乎所有省的群众斗争都遭到压制,革命阵营失去了坚强的后盾。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随着一时的胜利,分歧又日益尖锐起来,某些实力派以不投资、不任职威胁革命派,有的甚至对革命派刀枪相向。革命派自身也在分化,有人与旧官僚打得火热,如孙武、汪精卫;有人醉心权力享受,如陈其美、王金发,“内部意见不相统属,议论歧为万途”。自相残杀已经开始,如陶成章被刺,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错误理论不幸成为现实。思想分野导致政权的分裂,中央政府“号令不能下行”。革命派始终没有组织起忠诚可靠的军队,相当大的军权掌握于旧官僚和实力派手中,他们或盘踞地方,或拥兵自重。战力较强的浙军首领朱瑞暗中向段祺瑞输诚。相比之下,北方政权得到地主阶级支持,还能在未独立各省保持政治、军事的统一,又居优势。阶级力量对比告诉我们:当时资产阶级依靠自身力量不可能迅速完成反清任务,他们的革命暴力还不足以充当“孕育新社会的助产婆”。严峻的现实迫使资产阶级寻找借助力量,他们将目光投向袁世凯。

    以上论述,基本上解开了资产阶级采取拥袁反清策略的“谜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性格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未必就是袁世凯能就任民国总统的全部“谜底”,因为它还未曾解开这个历史疑点,即袁世凯既然拥有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强大势力,可以颐指气使,何必要与革命派讨价还价的和谈呢?看来还有其他的历史底蕴和内情。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凯, http://www.100md.com(姜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