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1年第17期
编号:12744384
屯溪老街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上)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百科知识 2011年第17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道:“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之世外桃源。察看他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他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士。”被世人公认为“东方瑞士”的徽州,是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一个世外桃源,一个梦。

    徽州有许多古风古韵的城镇和村落,而座落在新安江上游的屯溪古镇,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屯溪古镇,明清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当数老街,老街一直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石板路逶迤千米,两面店铺依次排列,小青瓦、马头墙、白粉墙、小轩窗,加上小门、大堂、天井、屋与屋之间的深窄小巷,错落别致,热闹繁华,满满的都是古徽州风情。

    徽韵悠长

    皖南古徽州的屯溪老街历史悠久。《广雅》称:“屯为聚也。”据传,三国时,吴国威武中郎将贺齐为征伐新安的“山越”部落,曾屯兵溪上,屯溪或因此而得名。关于屯溪名称由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因诸水汇聚而得名。历史上,屯溪就是由渐江(新安江前段)、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今天屯溪老街所在的位置。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在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这里就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
, http://www.100md.com
    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室南迁移都临安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宋都大兴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运输和征调到杭州。后来,这些工匠归返家乡后,便模拟宋城的建筑风格结合徽州特色建造店铺;所以,这些沿袭宋代风格的建筑汇聚之地又被称为“今日宋城”。

    因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新安江上游率水、横江在此汇成渐江,“三省通衢、两江交汇”,驿道畅通,舟楫便利,这里于是成为皖南山区的物质交流贸易中心。

    伴随着徽商的兴盛和水运交通的发展,屯溪老街不断向综合型的商业街演进。

    元末明初,屯溪率口的大徽商程维宗在屯溪老街盖起了47间店房,除部分自营业外,其余作为客栈,招徕客商,囤聚货物,促进了徽州山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原称之为“八家栈”的屯溪沿江开始形成了“屯溪街”。关于这条“屯溪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休宁县志》记载:“在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
, 百拇医药
    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向两端延伸,形成老街。清代文人查锡恒曾这样形容屯溪街的热闹与繁华:“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顷秋。”民国初年,屯溪老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

    “屯溪街”跨横江两岸,由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七孔石桥——镇海桥相连接。镇海桥,俗称老大桥,如一道长虹飞架横江;桥上,往来客商行人熙熙攘攘;桥下,江面百舟竞发,帆樯片片,形成了休宁“海阳八景”之一的“屯浦归帆”美景。

    徽派古建

    历经岁月的洗礼,屯溪老街有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沧桑美。

    现在的屯溪老街,其核心地段在镇海桥以东,从街东牌坊算起,向西绵延1500米。街道蜿蜒微曲,首尾不相望,街深莫测,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赭红色石板路面的两侧则是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高昻,饰以徽州特色的砖、木、石雕。屯溪老街的徽派建筑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屡损屡建,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南宋时期的整体风貌,所以,民间又称屯溪老街为“宋街”。 在其核心地段,上、中、下马路(以前称之为“民主路”、“民生路”、“民权路”)横截屯溪老街,把老街和后面的小华山、前面的渐江水相连接。
, http://www.100md.com
    除上、中、下马路外,在老街的两侧有“还淳巷”、“德仁巷”、“枫树巷”等18条巷弄,使街道与山水及河街、后街等生活环境相沟通,组成了老街的鱼骨式平面结构形态。

    古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土地珍贵,古民居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因形就势,相挨相连,聚成一片。屯溪老街是历代集贸交流中心,自古以来,店房铺面也都是沿江一幢连着一幢,“无不起楼之屋”,蜿蜒向两头伸展;加上几乎是清一色木板活动店门、砖木结构的民房,一旦失火,就无法控制,容易“火烧连营”。历史上,屯溪老街曾遭受过几次“祝融”之灾。特别是1929年朱富润(朱老五)农民军进入屯溪之后,被无信富商惹怒,愤而火烧屯溪街,将街上大部分店铺房屋付之一炬。此后,人们在重建店铺时更讲究“封火墙”(即马头墙)之设,特别是辟出上、中、下马路,将老街核心部分分成三大块,这种科学的防火分割和徽派封火墙的建构,形成了屯溪老街独有的徽风徽韵。

    踏上老街,徽州风情迎面袭来,整条街道仿佛一幅江南小镇的市井风俗画。商铺的繁华,参差的店屋,古雅的店匾,藏青的茶幌,晾衣的竹竿,坐在门前择鸡毛菜的主妇,捧着紫砂壶喝茶的店主……生活气息洋溢荡漾在老街的缝隙里。
, 百拇医药
    老街商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大多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建筑体量不大,多为单开门,一般为两层,少数三层,且都是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山墙前后长出房檐,店房廊庭前伸开阔;店面门楣上装饰徽派木雕砖雕;楼上临街木栏与裙板,多安置有各种花窗,十分典雅;建筑平面有沿街开敝式和内开天井式,即临街为可灵活装卸的排门,卸去排门,店堂全部展开,便于营业;内开天井即用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房顶的雨雪水均归落院中,谓之“四水归堂”,它是承袭徽州民居“天人合一”建筑理念,兼图“聚财”之义的体现。

    徽商故里

    倘徉老街,不由会让人想起“无徽不成镇”这句老话。屯溪老街的形成过程,就是徽商发展繁盛的历史。

    历史上,徽州商人素以“徽骆驼”精于生意“徽行天下”而著称。徽商起于东晋,衰退于晚清,在中国商业舞台上活跃千数百年。明清之际的300多年,则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当时,被称为“徽帮”的徽州巨商大贾,以“商界祭酒”的地位雄踞江南,全国大部分盐业市场几为其操纵,长江中下游金融业亦多受其控制。“徽商”与同一时期的“晋商”并称为我国的两大商业壁垒,旧时有“北晋商,南徽帮”之说。乾隆六下江南,徽商承担“接驾”,皇帝召见的八大巨商中就有一半是徽商。而今在老街,还能看到旧时徽商繁荣时期的遗风遗韵,读老街,就是在翻阅一本徽商的史书。
, http://www.100md.com
    500多年来,从江边数幢建筑的“八家栈”发展到名闻海内外的“茶务都会”,这里孕育了许多徽商的著名商业品牌,走出了不少著名的徽商。

    民国末年,在屯溪老街上,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建于明崇祯间的“老翼农”药号,建于清咸丰间的“紫云馆”饭店、“程德馨”酱坊,建于清同治间的“郑景昌”南北杂货店,以及“同德仁”大药房,等等,都因历史的久远、经营的特色而名传四方。“曹新盛”、“正路纸站”、“震大布店”、“大同布店”、“益生布店”、“新纪元京货店”、“余福泰”、“同益”、“万隆衣庄”、“胡开文墨店”等字号,在屯溪老街上也都鼎鼎大名。

    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屯溪417家店铺,60多个行业,大多集中在屯溪老街,可见屯溪老街的繁华。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徽州丛山环峙、高台城垒式的地理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安全,当时大量的政府机关和难民涌入,使屯溪地区的人口骤增至20多万,屯溪老街一度畸形繁盛。除徽商外,苏商、浙商等亦内迁发展,医药、眼镜、照相、鞋革业也开始在老街兴隆,旅社、酒楼生意火热,徽菜、川菜、海菜香飘山城,八方贩夫、三教九流,争相云集。屯溪老街被世人称之为“小上海”、“小重庆”、“小武汉”。1934年4月,当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和林语堂等人“夜泊屯溪”,被屯溪老街的繁华和屯溪的美景所感染,写下了《屯溪夜泊记》,还做诗赞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 http://www.100md.com
    为招徕顾客,屯溪老街各商号、各店铺发扬徽商传统,在经营中都很有特色,其礼貌待客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客来欢迎进店,敬茶敬烟;客去送到门口,道声“慢走”、“再来”。在一些大的布店,服务尤为周到:店员主动为顾客当参谋,处处为顾客打算,帮顾客选购又好又划算的货物。如果做喜事,顾客进布店办嫁妆,店员会与顾客一起商量,什么料子缩水少,什么料子不褪色,什么料子宜做夏衣,什么料子宜做冬衣,什么料子又便宜又耐穿,等等,给顾客算得如如意意,欢欢喜喜。他们总努力使顾客把自己看作最内行最信得过的朋友,办的货物也确实总是既经济又实惠。

    屯溪老街的徽商在经营中始终坚持着徽商诚实守信、以人为本的理念。像屯溪“同德仁”大药房是百年老店,他们在制作“全鹿大补丸”时,总要很郑重地向社会公告,并将梅花鹿披红挂彩,巡游老街,当众屠宰,取鹿茸等分别入药,以示货真价实,诚信不欺。这虽也是一种广告方式,但坚守的是商业道德底线。在屯溪老街的“胡开文墨店”,其休宁总店制作的“苍佩室墨”是一个优质品牌。有一次,为保这个名牌的声誉,曾将一批质量未达要求的“苍佩室墨”全部集中在休宁城郊的一个池塘中销毁。“墨池”遗迹年年月月向世人宣示着徽商的诚信。这个“墨池”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传扬。

    【责任编辑】赵菲, http://www.100md.com(方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