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1年第19期
编号:12744346
被推到历史前台的黎元洪(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百科知识 2011年第19期
     1911年10月10日,改变中国命运的武昌起义爆发,时任湖北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的命运,就此也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他被推到了历史前台,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首义是由革命党人发动的,但成功后坐上“头把交椅”的却是封建旧官僚。按照传统的解读,这意味着“革命胜利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因为黎元洪非革命党人,是典型“下山摘桃子”,不劳而获。然而拨开历史尘雾,黎元洪之所以成为都督,其历史成因并非人言“渔翁得利”,颇具几分传奇。

    被“逼”为督的黎元洪

    武昌举义,革命党人仓卒起事,占领省城,一时完胜。随之,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起义者面前,举谁为首?换言之,该由谁来领导和指挥大局?

    翌日上午,按照文学社与共进会事先所确定的方针,经一夜激战的革命党人陆续赶到谘议局共商大计,有蔡济民、张振武、李作栋、高尚志、陈宏浩、吴醒汉、徐达明、邢伯谦、苏成章、黄元吉、朱树烈、高震霄、王文锦、陈磊等。蔡济民对大家说:“起义已初步成功,目前最要紧的是重新组织政府,不能这样群龙无首;光武昌起义是不行的,必须马上通电全国,呼吁响应;安民告示更非马上发出不可。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德高望重、为全国所知的人,才能号召天下,免得别人说我们是‘兵变闹事’。”这时有人插话:“我们不是已经推定了总理和总指挥吗?”此前,共进会和文学社在制定起义方案时,初步决定刘公为总理,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军务部长。按照共进会规定,总理即是起义的大都督。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原来推定的诸人,目下都不在武昌,缓不济急”。
, 百拇医药
    与会者提议通知谘议局正副议长和驻会议员前来开会商讨,由谘议局秘书长石山俨派人分头去请。下午1时,召开联席会议,参加者有首义革命党人、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以及部分议员,还有绅商代表。其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军队已控制武昌全城,但主要领导均不在起义现场,各军领袖,佥以资望浅,谦让未遑,一时不得人选。

    会上,先有人推举汤化龙出任都督。汤未表谢绝,议员胡瑞霖则代为婉辞,言称现在是军队起来革命,汤议长不便领导,最好在军队中推举有声望的人。汤化龙随即发言:“革命事业,兄弟素表赞成。但是此时武昌发难,各省均不晓得,须先通电各省,吁请一致响应,以助成伟举。再者瑞澂自逃走后,必有电报到京,清廷闻信,必派兵来鄂,与我们为难。此时正是军事时代,兄弟一介书生,不知用兵,关于军事,请诸位筹划,兄弟无不尽力帮忙。”胡瑞霖随后亦一番谦辞,表示钦佩革命军,如需用款,可代为筹办。关于都督人选,军队同志提议推举黎元洪,与黎同为黄陂籍的议员刘赓藻马上附和说:“黎统领尚在城中,如大家愿意找他,我可以介绍前往。”
, 百拇医药
    面对大功初成,年轻的革命党人该如何应对,一时无措。听到汤化龙、胡瑞霖和刘赓藻等立宪派“赞成”革命,有心相助,为之一悦。在他们看来,谘议局乃“民意机关”,议员多为各县选出的名流,能与他们合作共事,革命可望早日获胜。至于黎元洪,深孚人望,且得军心,虽不是革命党人,但贯以温和形象出现,颇得好感。若由黎、汤分掌军民两政,岂不很好。

    会议决定,谘议局由刘赓藻为代表,革命党人由蔡济民为代表,往迎黎元洪。他们先到黎元洪部属刘文吉参谋家,得知黎已被新军士兵从谢国超家寻出后拥至楚望台,于是又立马赶去。

    黎元洪被迎至谘议局后,会议继续举行。与会者新增吴兆麟、邓玉麟、向讦谟等义军革命党人。蔡济民同吴兆麟交换意见后,正式提出推举黎统领任都督,汤议长负责民事。蔡济民说:“两公系湖北人望,如出来主持大计,号召天下,则各省必易响应,革命一定容易成功。”大家拍手赞成。孰料,黎元洪却撂挑子,言称:“此事体大,务须谨慎,我不胜都督之任,请你们另举贤能吧。”遂暂退会场,众人听罢哗然。
, 百拇医药
    会议继续论辩,“首义三武”之一的张振武大为不满,直言“黎如此不识抬举,干脆另外找人”,邓玉麟则力主耐心等待。立宪派汤化龙等人以及革命党人吴兆麟都婉言劝说黎元洪接受,而蔡济民、张振武等更是态度强硬,逼其“就范”。蔡甚至拔出手枪厉声道:“事已至此,黎公再不允就,我等只有自杀,以谢同志,而慰死难诸先烈。”他的话音刚落,革命党人朱树烈便抽刀断指,以血谏黎出任都督。一时气氛相当紧张,但黎元洪还是默不作声。汤化龙等建议先将黎安置在楼上议长室,从长计议。

    在这人生何去何从的当口,黎元洪必然有所抉择。为清廷殉节,似无必要,他绝非满清的愚忠臣子。如顺从革命则有机可趁,但时局未见最后分晓,多有风险,故他不能轻易答应。然而,紧迫的形势不容黎元洪等待,更不由他做主。革命党人双管齐下,“苦口婆心”加枪口威逼,黎元洪最终只能顺从,接受都督桂冠。

    黎元洪其人其事

    黎元洪(1864~1928年),湖北黄陂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参加过甲午海战,大难不死,后投奔两江总督张之洞麾下,因办事干练果敢,颇得赏识。1896年随张回鄂,辅佐编练湖北新军,不数年,其军事素质在东南各省中首屈一指,一时与袁世凯的北洋六镇齐名。黎元洪居功至伟,被张之洞委以重任,出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跻身鄂省军界高层,成为第二号人物。科班出身的黎元洪治军有方,所部参加1906年10月在河南彰德举行的军事演习中表现不俗,在与北军对垒中三战皆胜,一时声名远播,黎元洪因而获得“知兵之将”的美誉。
, 百拇医药
    黎元洪在湖北军界的声望和能力无人能及,兵戈之际,实乃一时人选,故在联席会议上立宪派提议由他出任鄂军都督。而对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而言,当下时局,别无选择。武昌起义猝然爆发,革命领导或病,如刘公;或伤,如孙武;或避,如蒋翊武;或牺牲,如刘复基。革命军总司令部原有21名干部,起义时在武昌参加战斗的仅为蔡济民与吴醒汉二人。而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同盟会领导则远在国外或港、沪,一时可谓“群龙无首”。黎元洪虽非同志知己,然则这样一位军事人才,革命党人当然极力希望为己所用。这种带有很大偶然性的特殊情势,当是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重要原因。

    推举黎元洪的深层动因

    黎元洪这样一个直至起义爆发之时还“手刃”义军的高级军官,怎会被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为何在谘议局11日的联席会上,革命党人和汤化龙等湖北上层士绅不约而同地推举黎元洪?这有其深层动因,不能仅以“偶然机遇”而言之。因为早在起义数月前,革命党人在议论起义后的都督人选时,就曾考虑过黎元洪。
, 百拇医药
    在酝酿起义期间,文学社与共进会对都督一席是各有打算。共进会认为,刘公为同盟会会员,又系共进会发起人之一,且目前在鄂主盟,理应成为同盟会法定都督。虽刘公表示放弃,但在9月底的联合大会上,他再度被选任总理。然而,刘公平时“深居简出”,与外界交往不多,从魄力、胆识、资望看,出任都督非理想中人。文学社当然属意蒋翊武,但蒋为湖南籍,自认为湖北起义,都督一席当为本省人,应以“鄂人治鄂”。

    其实,革命党人中不乏人才,如在清军中任高官的吴禄贞、蓝天蔚,自是深孚众望,只是当时都远在北方;而孙武、蔡济民等人,虽恐力有不逮,但亦为不可。只是文学社与共进会彼此之间关系微妙,可谓“未起革命,先有权力之争”,因此,从他们之中挑选任何一位,都有可能引起另一派的不满,极易造成内部分裂。无奈之下,革命党人只能在外部寻觅,黎元洪就此走入他们的视野,蒋翊武等人就曾在有关会议上提名他为未来的都督人选。一来黎作为军中名将,声名在外,可慑服清廷,借以号召天下,扬革命军声威;二来黎素得军心,可影响部属附和革命,扩大革命势力。黎元洪虽不是都督的最佳人选,但眼下怕没人比他更合适。总之,为了推翻清廷,取得革命成功,又何惜一个都督之名。, 百拇医药(韩文宁)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