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743697
古代的梨花枪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2年第10期
     梨花枪,是一种融合了枪与炮的特点,既具有远距离投射,又有近身防卫功能的复合型武器。在中国军事兵器演变史,及中国武术器械发展史上,梨花枪都算得上鼎鼎大名,独树一帜。

    梨花枪的构造

    对梨花枪最为详尽的描述,出现在明朝胡宗宪所撰的《筹海图编》中。《筹海图编》卷十三中记载:“梨花枪者,用梨花一筒,系于长枪之首。临敌时用之,一发可远去数丈,人着其药即死。火尽枪仍可以刺贼,乃军前第一火具也。”根据胡宗宪的叙述,梨花枪具备两种功能:首先它是一种火器,能发射火药,而火药燃尽之后,它又可以作为攻防击刺的武术器械。可以说,这种兼具远近杀伤力的装备问世后,便成为历朝历代军队的必备轻武器。

    梨花枪主要由梨花筒和枪杆所组成,其中梨花筒一般是用纸、大竹或者牛皮为材料;枪杆是木制的,或者用铁皮包裹。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梨花枪的外观和功能也是有差异的。如明代的梨花枪便是用牛皮裹住大竹晒干后制得梨花筒,用檀木制作枪杆。梨花筒形状如尖笋,小口口径约拇指大小,大口口径约两寸,待筒内装好火药后,用纸封住小口,并导出引火线,用泥封住大口,打实并固定。梨花枪枪杆长一丈二尺,梨花筒便绑在长枪头上。到了清代,梨花枪有了些改进,此时的梨花筒还是用竹子制作,但它用三道铁箍取代了牛皮。梨花枪的枪杆变短,只有七尺三寸,但它的枪头却是由一个五寸长的直刃和一个六寸长的横刃制成,这种双刃结构赋予了梨花枪钩、挑、镗的作用,丰富了其杀伤性能。
, 百拇医药
    明代唐顺之(1507~1560)撰写的《武编》收集了各种可用于梨花筒发射的****,比较典型的两个便是“神烟方”和“神火方”。“神烟方”的主要成分是“火硝一斤,硫四两,用小便煮过;炭三两,獐脑一两,轻粉一钱,阳起石一两,石黄一斤,砒四两”。将这些粉末研磨搅匀,置于竹筒中。这种“神烟方”一经发射,百步之内浓烟弥漫、目不能视。而对于“神火方”,则是“烟硫一斤为末,好烧酒三斤,拌汁晒干,加硇砂一两,硝半斤,针砂四两,硫黄四两,炭二两”。据史书记载,这种“神火方”作战时“火发如群蜂相似,敌人离我四五丈地,先被此火并火石、铁三色子烧脸,目不能睁,我先胜四五丈地,彼敌不能前进”。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梨花枪还是很有杀伤力的。此外,《武编》上记载的一些配方还渗入了有毒的材料,如水银、硫黄煎过的铁块、砒霜等,这是为了使梨花枪产生“人着其药即死”的威力。

    关于梨花枪命名的由来,有人说是由于其药筒中喷出之药,恰如梨花飘落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因喷药筒内装有形似梨花的铁蒺藜、碎铁屑而得名;还有人说是因为他的发明者南宋红袄军首领李全以一套敏捷多变的梨花枪法称雄山东,遂以梨花二字命名这种新型武器。对于梨花枪是否由李全发明,这是有争议的,谈到这里,我们下面再回顾一下梨花枪的发展史。
, http://www.100md.com
    梨花枪的发展史

    其实早在南宋,我国的火器制造技术便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蒙古入侵中原,南宋的许多先进火器均因“造法不传,后亦罕用”而中断。直到明成祖(1403~1424)时期,政府设立神机营,才大大推动了火器的规模化发展。明代的梨花枪发明于景泰元年(1450年),到了嘉靖七年(1528年),梨花枪改进后又装备于骑兵。在战场上,梨花枪更是发挥过巨大威力。前面提到的胡宗宪,便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名将,他率领的军队便使用梨花枪击杀过敌兵,取得了巨大胜利。再反观南宋的史书,尽管没有明确提到过“梨花枪”这种火器,但此时军队中装备的“飞火枪”实际上就是一种梨花枪。这种飞火枪枪头下装有二尺长的药筒,药筒用一种硬黄纸制作,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药剂,具有燃烧、喷射等作用。由此可以认为,梨花枪发明于南宋。

    梨花枪不仅在军事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到了清代,梨花枪既是军中的武器,也是仪仗队配备的武具。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钦定八旗通志》卷四十《军器》记载的武器有:“长枪,火焰枪,钩镰枪,双钩镰枪,虎牙枪,蛇镰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火镰枪,梨花枪,手枪,钉枪,矛,戟。”另外,显示皇权的威仪时,梨花枪也是必备的礼器,《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四《兵考》上记载:“皇朝礼器图式武具:长枪,火焰枪,钩镰枪,双钩镰枪,虎牙枪,蛇镰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火镰枪,梨花枪,手枪,钉枪。”

    【责任编辑】张小萌, http://www.100md.com(姚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