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13期
编号:12706247
留住江豚的“微笑”(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百科知识》 2012年第13期
     非法及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运开发、航道整治等,是造成长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因此,江豚也面临着与白鳍豚同样的威胁,上述的各种因素仍然在继续危及江豚及其生存环境。

    人类活动无疑是造成江豚如此窘境的罪魁祸首。在迄今已收集到的江豚死亡标本中,人类活动因素导致其死亡的占全部死亡数量的95%。由于江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捕杀江豚的非法行为难以杜绝。此外,非法的渔业活动也十分猖獗,电鱼、毒鱼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江豚的正常生活。

    长江水域的污染也是加速江豚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农田排水是影响长江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为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使得长江内的鱼类大多受到污染,而江豚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这些有毒物质,特别是重金属在江豚体内的长期积累,无疑会对江豚的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人为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也值得注意。俗称小龙虾的克氏原螯虾出现在洞庭湖等水域之后,不仅繁殖迅猛,而且与江豚争夺鱼、虾等食物资源,打破了这一水域原有的生态平衡。
, http://www.100md.com
    长江中下游航运业发展迅速,船舶密度极高,这直接造成江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破坏了它们的生活环境,而江豚被螺旋桨击伤致死的事件也越来越多。采沙作业也一直是江豚面临的威胁之一。在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口等处,众多的挖沙船、运沙船在频繁作业,水域的浑浊度也很高。此外,长江水下不断增大的噪声强度不仅影响江豚个体之间的通讯以及探测能力,甚至干扰了它们的求偶、繁殖的正常进行。

    还有一些水利设施,像长江沿岸的护坡、桥梁建设等都会造成淡水生态系统的破碎化,使江豚陷入生存的困境。比如鄱阳湖,它属于洪泛湖泊,最大的特点是季节性水位的变化,夏涨冬落本是自然规律,这样有利于水底植物的生长和水环境的改善。但如果要在此处建坝修闸,将会导致湿地植被发生根本改变,破坏食物链。同时大坝也截断了江豚的洄游路线,从而导致它们被迫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习性。

    此外,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长江水域超低水位频繁交替的现象,极易造成江豚搁浅死亡,这也是导致江豚走向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的冰冻灾害曾造成江豚的窒息死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水位下降,造成了江豚的活动区域减小,使江豚有时候会冲到岸上去,搁浅了就不能游回来,最后死亡。由于水位下降,水生植物大面积减少,洲滩裸露之后鱼类无法产卵,江中鱼类的繁殖能力有所下降,这也让以鱼为食的江豚面临着食物短缺危险。研究表明,长江江豚中雄性的比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江豚为适应锐减的鱼类资源而主动降低生育率的一种适应。
, 百拇医药
    无疑,今春以来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突现长江江豚密集死亡的事件也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所导致的。有人认为,现在江豚已进入“快速灭绝期”,这个说法引发了全社会对江豚命运及其背后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

    留住“微笑”的努力和希望

    为了保护长江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资源,避免江豚成为“第二个白鳍豚”,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积极寻找各种办法。

    长江在流经湖北石首时,曾绕了一个弯,形似倒置的英文字母“U”。1972年江水自然裁弯取直后,便形成了一个长达21千米、水域面积近20平方千米的长江故道。故道内水质洁净,鱼类资源丰富,是适合白鳍豚和江豚生活的理想场所。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湖北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淡水豚馆——白鳍豚馆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成。由于在该馆生活了近23年的白鳍豚“淇淇”已在2002年离世,所以该馆的功能主要用于江豚的人工饲养、人工繁殖等研究。2005年世界上首例完全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自然繁殖的江豚幼仔——“淘淘”出世,并且至今一直健康成长。
, http://www.100md.com
    从200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采取岸上定点、流动观测和水上流动观测,以及安装无线电信标及卫星追踪器等方式,对保护区内的江豚进行实时监测。其中,江豚配带的彩色信标可以向跟踪的科考船发出电波,使专家能够及时了解江豚在潜水时的呼吸状况和大脑波动的信息;而那些身背卫星追踪器的江豚的潜水深度、游泳速度、呼吸和群体生活情况等信息都通过卫星转送到地面追踪中心,从而使研究人员对江豚的分布、生活习性、种群数量等做出更准确的研究和判断。他们还每年开展一次无伤害围网捕获,通过采取血样和细胞组织材料,对江豚进行健康检查和DNA测试,鉴定它们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为保护区内江豚种群性别的调整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长江沿线共建立了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系列行动,让长江水生动植物物种生存环境也有所改善,也为江豚的保护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还在天鹅洲保护区内投养了5只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目前已形成一个有30多只的种群。更重要的是,保护区内江豚从以前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到现在已几乎恢复为正常的1﹕1。不久以前,科研人员首次对江豚实施了“软释放”:即将两只分别人工饲养了7年和3年的江豚——“阿宝”和“洲洲”从网箱中迁至天然围网,从而逐步恢复江豚的野外生存能力,使其最终能够重返大自然。

    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是1989年制定的,江豚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鉴于长江江豚的濒危状况,科学家和环保人士已经多次呼吁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现在仅有1000余只,而且种群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已经在灭绝的边缘,最快将在未来的15年内就可能会在野外灭绝,也许人们再也看不到这种有着天然“微笑”表情的物种了。因此,保护江豚,刻不容缓!千万不要让白鳍豚的悲剧在长江上的“河神”——江豚的身上重演。

    【责任编辑】庞 云, 百拇医药(李湘涛)
上一页1 2